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字记者与影像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字记者与影像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图时代”的来临,为电视成为强势媒体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不断催使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产生激变。其中,纸质媒体的一项主要应对策略便是“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可这还远远不够,当前的平面媒体,文字记者占了很大比例,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报刊等平面媒体特质的前提下,大力提升文字记者的“影像意识”,从而构筑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图文并茂”的确不应该只是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责任。

影像意识,是要求我们的文字记者在进行新闻文本写作的同时,具有一种影像还原的观念,完成从事象、影像到具象的反映过程。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受众不是事件的参与者,感受到的只是从记者头脑中“流出来”或机械摄录的新闻事件的影像而已。现在不少新闻,特别是党报上的文字新闻,可读性不强,不那么受欢迎,缺乏新闻现场的“气味”。记者影像意识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都要求记者大量采写现场感强的新闻,这其实就是对记者影像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具体说来,文字记者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像意识呢?当然,必须要对事实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把新闻场景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理,再用文字符号有条理地表达。除此之外,笔者以为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使用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的好处就是让人物自己说话,从而传递重要的信息。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信息传递的层级越多,其失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直接引语往往是人物讲话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意思所在,它所蕴涵的信息具有集中性、潜在性的特点。记者从当事人那里获得信息,结合自身的理解结构,重新进行“编码”,在报纸上转述出来,就可能已经在事实上违背了当事人的原意,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让当事人自己出来“讲话”,即使用直接引语,应当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有学者曾经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三大报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三家大报在新闻中使用直接引语的占到93%,使用了三条以上的达76%。而《人民日报》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8%,新华社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5%。可见,我们对于直接引语的使用还很少。

同时,直接引语还是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言为心声,读者直接感受到新闻人物的语言,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发展。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完整地认识新闻事实。直接引语还可以打破记者陈述中单调的平铺直叙的方式,造成参差错落、曲折变化的美学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直接引语还有结构美化的作用,但使用时应以简洁为主,不能太长。如需较多引用,可分段隔开,中间也可穿插其他内容。

2・精确摹写

精确、精确、再精确!这永远是记者了解事实的目标,同样也应该成为写作的一项标准。新闻越精确,越有助于读者把握新闻事件本身。大量模糊性、不确定性的表述,不仅大大损害了读者对于新闻的理解,也降低了读者对媒体权威的信任度。诸如“近日”“一群人”等模糊语句,不仅每位读者的理解可能相异,而且也很难形成对新闻准确的认识,使得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大打折扣。

数字中蕴涵着巨大的信息价值,需要权威性数据说明时,它是不可替代的。例如这样一条美国新闻《联邦官僚机构是如何运作的?》:

“除此之外,政府还雇有67235名打字员,65281名秘书,28069名空中交通员,27504名计算机专家,66名锯工,4个自行车修理工,5个猪倌和15个牧马人。”

这些数字作为思辨的论据,有力地说明了政府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反映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膨胀。但数字只是抽象的符号,有时并不能直接唤起人们对于新闻事实形象的体验。这时,使用“比较型”的数字概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请看一条美联社的新闻:

“华盛顿的科学家们说,他们发现了在银河系中漫游的未知气体云。这种气体云的宽度比地球到太阳还要大。气体云的块数比银河系中恒星的总数多一千倍。”

在这条新闻中,作者没有使用十分精确的天文学数字,而是用了比较型的数字概念,说明了气体云的宽度和总数。这样的处理方式,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能力,表达了一个难以确定的认知性内容,比单纯使用具体数字要丰富和生动得多。

3・要传神表现,不要刻板陈述

在语言技巧的运用上,中西方新闻写作的最大区别是:我国新闻写作主要采用陈述的方法,而西方则采用表现的方法。“要表现,不要陈述”,是西方新闻界提出的在新闻写作中,尽可能采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的新闻写作之所以形成了偏重陈述的特点,正是在文化渊源上继承了史官纪实笔法的传统。不可否认,叙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法。它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概貌及其发展进程,能给人以总的印象,富于概括性。但是,叙述难于创造形象。而表现则能展示客观内容某一局部的具体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情状,给人以直观的感觉,富于形象性。新闻写作就像画家写生一样,是直接从感觉上再现生活。它是通过对形象的描绘,来表现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可以使读者联想到没有出现在文字之中而又和形象有密切联系的事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闻写作要调动受众对信息的深层认识、思考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现的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一则典型的“描写型”的新闻,《纽约时报》在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刺身亡时这样写到:

“当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兰克・曼凯维奇步履沉重地沿医院门前大街走向临时充当新闻场所的紊乱的体育馆时,人们已经预感到最后消息的恐怖。

曼凯维奇咬着嘴唇,双肩低垂。他走向绿色的记分牌前的讲台。当电视灯光照射到身上时,他低着头,稍等了片刻。”

我们的新闻写作就是要诉诸人们的感知和理解,把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传播给受众,而受众是有其自身的认知能动性的。感性表现的方式,能使受众从感官到心理都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来。这是新闻作为一种时代的艺术的语言标志,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标志。当然,笔者也并非就因此而忽略了理性陈述的重要性。理性的陈述对于凸现新闻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问题是,新闻的意义往往通过感性的描写才更加容易进入受众的思想,单纯的理论说教却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记者不能依靠那些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也不能要求读者接受你对事物的抽象认知;而必须通过审美直觉去捕捉新闻事件可感可闻的面貌和变化,进而使读者从记者的描述中获得印象,并理解、接受新闻的意义。

文字叙述借助语汇再现影像,将影响元素及意义转化为普遍意识,显示新闻事件的完整面貌。这样的新闻就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的新闻”而成为复合的“影像的新闻”,不仅是极具感召力、吸引力的报道,新闻的意义也得以彰显,平面媒体的比较竞争力也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