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愉快教学,开启学生心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愉快教学,开启学生心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教学中,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激励学生使其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教师而言,“愉快地教”与“愉快地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说:“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愉快教学法正是教师利用这种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师生关系融洽是愉快教育的前提,是开启心智的基础

教和学存在矛盾关系。作为矛盾双方,教师和学生如何拥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学习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就不愿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爱、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在学生的眼中你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对他们的缺点不批评,听之任之。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

二、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愉快教育的保证,是开启心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氛围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愉快教学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的特点,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之不会像一潭死水。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的气氛,使“教”和“学”变得轻松有效。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思维创造活动,和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育艺术效果。

当我们讲到What is the matter?的时候,让学生甲扮演医生,学生乙扮演病人进行对话练习,学生甲问,“What is the matterwithyou?”学生乙一边用手摸着头一边回答,“I have a headache.”学生甲扮演的医生会给出建议,“You should lie down and have a rest.”以此类推,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会轻松学会询问身体状况,表达身体不适的短语如:have a fever,have a sore back,have a sore throat……以及给一些建议如You should see a dentist,you should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you shouldn’t go to the party tonight等,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愉快教育的手段,是开启心智的桥梁

兴趣发端于动机,并伴随着行动过程,最后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就是说,学生有学习愿望、行动,但如果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就难以产生兴趣,更不用谈求知的欲望。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受到学科知识的激励,使求知欲在不断的满足中逐步得到加强,学生就会充满喜悦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习的内部诱因就会得到正强化,增强学习兴趣。而愉快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在叙述一个概念时紧接着举一个幽默的例子,再解释概念,学生成绩就会提高。

四、愉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开启学生心智

“教育不仅是注满一桶水,而且是点燃一把火。”愉快教学对学生心智的影响,是经过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的。常人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被其他思想打扰的时间只有11秒,而在教学中间或来点幽默,愉快教学的特点是寓教于乐,学生理解愉快教学以至发出会心一笑,其间需要一定的思维想象活动,因此愉快教学常常具有启发性,可以通过积极的思考和想象来会意,在笑过之后更深入思考和想象,更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总之,愉快教学法要求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习既好玩又易学,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让课堂上的兴趣具有长效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一种内驱力,最终实现愉快教学法的真正的目的――开启学生心智

参考文献:

[1]王美华.愉快教学法种种[M].山东教育科研,2001(2).

[2]孔庆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宿州教育学院报,2007.

[3]吴占林.谈化学教学中的愉快教育.学科教育,2009.

(作者单位 都江堰市锦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