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词汇化与新义的产生及句法环境的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词汇化与新义的产生及句法环境的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重新分析在“自在”词汇化过程中首先发生在语义层面。词汇化的动因是人们对一句法成分赋予新的意义并凝结成一个固定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其句法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自在;成词过程;词汇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H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9-0079-02

在历史语言的研究中,近年来语法化和词汇化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一理论从西方引进之后,许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般认为,语法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的过程,而词汇化是相反的过程。语法化是隐喻,词汇化是转喻。语法化依赖于句法环境,词汇化对句法环境的依赖不明显。本文试以“自在”的词汇化过程的分析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般而言,词汇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历时发展中演变为一个稳固的词项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自在”演变成词的过程。

一、“自在”的成词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科院语言的词典编辑室编2005年6月第五版)对“自在”的解释是:1)自由,不受拘束;逍遥自在。2)安闲舒适:他们俩的小日子过得挺自在。《汉语大词典》:1)安闲自得,身心舒畅。2)自由;无拘束。3)犹自然。4)佛教以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的这几个义项之间是引申关系,兹不讨论其产生时间及先后。本文尽量选择所能发现的“自在”成词的早期用例来说明问题。

“自在”最早作为句中的短语而存在。“自”是反身代词,常起强调作用。“在”是表示存在义的动词。这两个词连用出现的比较晚。在先秦典籍中极少见到。在战国时期的《鹊冠子》中有一例:

(1)若上圣皇天者,先圣之所倚威立有命也,故致治之自在己者也,招高者高,招庳者庳,故成形而不变者度也。(《鹊冠子・卷中・泰录第十一》)。这里“自在”是短语,“自”作为反身代词,“在”表存在。在《史记》中“自”和“在”二词连用我们看到两例:(2)昔自在古,历建正于孟春。於时冰泮发蛰,百草奋兴,秭夫先(《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3)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例(2)中的“自”当属介词,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例(3)“自”和“在”连用紧接主语之后,后接地点宾语是古代汉语特别史书中最常见的一种用法。这种“自”“在”连用的现象到东汉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新的用法。我们看《汉书》中的例子:

(4)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

(5)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喙为鸟星,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巽”。(《汉书・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

(6)宣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传》

(7)日自在左右,日不忤视者数十年。(同上)

(8)其欲治者,不知所由,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自在,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

(9)大臣举措,恣心自在,迷国罔上,近由君始,将谓远者何。(《汉书・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

例(4)―例(7)中“自在”后的宾语表示具体地点,或表示抽象地点,都与空间方位有关。这里“在”依然是一个实义动词,“自在”依然属于句法结构的一部分,是表示陈述的。而例(8)和例(9)就完全不同了。例(8)中的“自在”,由前后语境可知其意为“任意,随意”,已经具有表示性质状态的抽象意义了。例(9)“自在”和同义短语“恣心”连用,意义也很清楚。而且后两例的句法环境也有所变化。“自在”在例(1)―例(7)中常紧接主语,即“在”的施事,既使不紧接主语,也能够很明显地看出施事,其次“在”之后常接表示空间意义的宾语成分。例(8)和例(9)则不然,“自在”之前没有施事主语,同时有其他的谓语成分,后面没有宾语,也无法补出来。这里“自在”是否已经成词了呢?我们再看出于东汉末期的《太平经》中的例子:

(10)天君日夜预知,天上地下中和之间,大小乙密事,悉自知之,诸神何得自在乎?(《太平经・庚部之九》)

(11)但自无状,不计其咎,妄为不当行,不承大教,而反自在,自令命短,何所怨咎?(同上)

(12)受命有期,安得自在?(同上)

(13)神仙尚忧有过失,民何得自在?(《太平经・庚部之十》)

以上四例中“自在”前助动词“得”、副词“反”作修饰语,可见“自在”在结构上已经结合的很紧密,在这种用法中表意也很明确。从结构和意义上我们可以断定,“自在”至迟在东汉晚期已经凝结成词。

二、“自在”成词的动因

“自在”如何成为人们在心理认知中作为一个具有固定意义的词项来记忆和运用的呢?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尝试通过其意义的演变进行探讨。

“自在”作为句子结构的一部分,“自”是反身代词,“在”是表存在的动词,这一点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无须赘言。表示自身存在某处的意义如何发展出“随意,自由“义的呢?我们认为“在”表示“存在”这一状态是施事者主观可控的,由存在某一空间的主观可控性引申出主观可支配义,再进一步引伸出“随意”“任意”,由“随意”再到“自由”义,由“自由”义再到“安闲舒适”义。为说明这一变化我们看以下语例:

(14)先斋戒,居闲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人画像,长短自在(《太平经・戊部之四》)。

(15)以此白银内其中,多少自在,可六七沸,注地上凝,则成上色紫磨金也。(《抱朴子・卷十六・黄白》)。

(16)下提取与黄沙等分,合作以为炉,炉大小自在也(同上)

(17)其花实以给身口,助其谷粮,使有酸咸醋淡自在(《太平经・庚部之十二》)。

以上四例“自在”皆为“随意、任意”之义。这种意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可支配性,其意义是具体的,可察的。

我们再举下面几例:

(18)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七时七候,入胎定观耳(《云笈七签・卷三十三》)。

(19)第五候,练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同上)。

(20)天子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

以上三例及前文所举例(8)、例(9)中的“自在”皆为抽象行为、举措的主观可支配性,因此便产生“自由”义。对行为、举措的随意支配,便是无拘无束,于是,更为抽象的表示心理状态的安闲舒适意便产生了。例如:

(21)今复有弗于逮境界自在神足。谷茂丰熟,人民繁稠。我曾闻曩昔旧人聪明黔慧便作是语。有瞿耶尼国土神足自在。(西晋《顶生王故事经》)。

(22)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云笈七签・卷十七》)

(23)若见素雪,当愿一切,常居洁白,逍遥自在。(《云笈七签・卷三十八》)

以上几例中,“自在“一词已经是表示一种悠闲舒适的心理状态了。

结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自在”的词汇化,其意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其意义的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再到心理空间的过程。《汉语大词典》解释“自在”一词时,第一个义项为“妄闲自得,身心舒畅”,第二个义项为“无拘束”。从以上我们的分析来看,作为一部历史词典,两个义项的顺序颠倒一下,似乎更为合理。

董秀芳认为词汇化的过程和句法环境的关系不密切,看不出词汇化受句法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通过对“自在”词汇化过程中句法环境变化的分析,认为这种看法不尽合理。一个短语或一个句法成分凝固成词必然伴随着句法关系的变化。比如,其后邻接成分的变化或消失。

当前的词汇化理论认为,一个句法成分词汇化的过程,其起决定作用的是重新分析。这种观点认为,重新分析是一种改变结构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对表层结构作直接本质的修正,而是语言接受者对语言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按其本来的关系理解,而是在一定诱因下按照主观看法作另一种理解。但是这一重新分析的机制在词汇化过程中是如何实现的,却尚未作出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对“自在”词汇化过程及语义演变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一重新分析在词汇化过程中首先发生在语义层面。由原来的句法成分引申出一种新的意义,而这种新的意义又有这种句法成分来承载,从而使之凝结为一种固定结构,促使其词汇化。这种过程的外在表现便是其句法环境的变化。结构的凝结和意义的变化使得其前后成分和搭配出现了变化。

一个句法成分一旦词汇化,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意义,就作为现成的语言材料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语言表达的模块。但同时原来的句法成分的组合并未消失,作为短语的组合和作为词的组合在语言表达中同时存在。当然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带有各自的特点。如上文所举语例,“自在”作为短语和词同时出现在《汉书》、《太平经》、《抱朴子》等书中。这和以前有些研究者在分析词汇时总是采用历时的语言材料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词汇化的动因是人们对一句法成分赋予新的意义并凝结成一个固定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其句法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3]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

The Relation Between Lexicalization and Words’ New Meanings and

Syntactic Environment

LIU Ji-hu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 The re-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vocabulary firstly occurrs in the semantic level.The motivation of lexicalzation is process which people give new meaning to the syntactic component that condenses into a fixed structure, accompaning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of its syntax.

Key words: “Zizai”(自在); the process of lexicalzation; the motivation of lexical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