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中日经贸关系通过互惠合作已经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中日经济关系对中日两国经济的重要性和中日经济的互补性,认为从长期来看,中日经济关系还会向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日经贸关系,中日经济合作,经济依存度

自20世纪70年代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济关系获得长足进步,并成为两国整体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日本曾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日本还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和无偿援助最多的国家。尽管由于日本政府的某些人在历史等问题上坚持错误立场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中日政治关系的冷淡,在一定程度上使中日经济关系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从中长期看,两国经济关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发展中日经贸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

一、中日两国经济依存度高

(一)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紧密

2003年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现在已被欧盟和美国所取代,中欧、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都已超过了日本。日本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2005年虽然降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仍然达到了1844.5亿美元,仍为少数几个同中国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贸易伙伴之一。

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国则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日贸易总额较2004年增长了9.9%,而2006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2073.6亿美元,比2005年又增长了12.5%,占中国外贸份额为11.8%。其中,中国对日出口916.4亿美元,增长9.1%;自日进口1157.2亿美元,增长15.2%。中国对日贸易逆差240.8亿美元,次于对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的逆差,列第3位。1993―2003年日本连续11年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但在2004年被欧盟、美国超越,日本现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四大出口对象国,另据日方统计,2006年1―11月,日中贸易总额19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836.6亿美元,增长15.1%,从中国进口1077.7亿美元,增长8.0%,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达到17.2%,占其出口的14.2%,占其进口的20.4%,分别较上年同期变动0.2%、0.8%和-0.6%。目前,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国。

(二)日本企业热衷对华直接投资

在投资合作领域,日本进入世界500强的70余家大企业几乎都在中国设立了企业,中小企业也纷纷来华投资。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为2590个,较上年减少20.77%;实际投入金额45.98亿美元,减少29.6%。虽然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数和金额都出现了回落,但日本仍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其地位仅次于中国香港地区。截至2006年底,日本对华投资累计项目数为37714个,实际投入金额579.7亿美元。

(三)日本政府对华提供日元贷款和无偿援助

日本政府对华提供日元贷款是中日资金合作的重要内容。从1979年至2006年6月底,日本政府累计向中国政府承诺提供日元贷款协议金额32078,54亿日元,用于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环保、扶贫等领域242个项目的建设。如2005年,日本政府对华无偿援助金额为10.45亿日元,项目为3个。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占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50%左右。不过,据相关消息,2008年前对华日元贷款将终止。

二、中日两国经济互补性强

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互补性特征表明,加强中日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在短期内也不会对两国经济形成明显的冲击,中日贸易可以使双方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一)供需差异和规模经济是中日经济互补的基础

中日两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日本的GDP是中国的3倍以上,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中国的40倍,居全球第二。根据中日两国的统计数据,2001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6万美元,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00美元。考虑物价因素,利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的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中国的8倍。两国在生产供给和需求方式上的差异明显。从产业结构上看,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所占比例均大于日本,而日本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远远大于中国。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率已经超过50%,这标志着日本从此逐步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而中国在2003年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32.3%。2002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在日本的比例分别为2%、37%和61%,而在中国的比例分别为15.2%、51.1%和33.6%。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中国仍位于世界的中下游;其产业结构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经济增长质量看,中国还很落后,如果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大约是0.7美元,日本则为10.5美元,为全球之冠。

(二)行业比较优势是中日经贸的动力

中日两国贸易具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征。发展水平的不同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中日之间的贸易以行业间贸易为主,两国在产品生产上比较优势的差异是行业间贸易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成分的机械电子产品(如家电)、纺织和食品为主,而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项目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电子产品(如电机)、汽车和化学制品。贸易反映了两国的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所在,对中日两国的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为食品和纺织品,而日本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为机械电子和化学,即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日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开的外国贸易概况的数据,2001年日本对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为化工产品(4761亿日元)、纺织品(3460亿日元)、金属及其制品(4059亿日元)、发动机及办公设备等一般机械(7615亿日元)、电器产品(9879亿日元)、汽车及其零件(1609亿日元)和光学设备等精密仪器(1564亿日元)。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产品主要为食品(7201亿日元)、木材及非金属矿产原料(1602亿日元)、矿物燃料(2456亿日元)、化工产品(2074亿日元)、纺织品(20463亿日元)、非金属矿物制品(1418亿日元)、金属制品(4059亿日元)和一般机械产品(20002亿日元)。1980年以来无论是日本出口与中国进口之间的互补性指数还是中国出口与日本进口之间的互补性指数均大于1。

三、中国在日本外贸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随着中日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日经贸依存关系日益深化,中国在日本外贸中的地位

显著上升。近年来,日本外贸整体增长乏力,但对华贸易增速高于其他国家。对华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快速提高,自2004年起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地区,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日本不可忽略的重要伙伴,中日经济关系从日本帮助中国发展转变为与中国共同发展。

(一)中国经济已经成为日本经济维持增长的重要支撑

日本经济于2002年初开始走出谷底表现复苏,2003年中期后进入扩张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日本对华出口的急剧扩张。成为经济迅速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中日经济同步跨入新周期。事实上,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进口不断扩大,为日本经济借出口拉动复苏提供了重要的外需市场,这在日本被称之为“中国特需”。日本专家认为,中日贸易为日本经济恢复景气做出了贡献。据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供的数据,“中国特需”对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拉动至少在1%。因此,“中国”正在消退,“中日经济互补论”日益为人们所认同。此外,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消费市场潜力也使得日本无法忽视。中国劳动力成本大约是日本的1/20,泰国的1/2,巴西的1/3,美国的1/21,德国的1/30,而且这一低成本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失。中国庞大而廉价的人力资源,吸引了大量日本企业来华投资,以获取更高效益。同样,日本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中国这个13亿人口的市场。尽管中日贸易增幅去年有所减速,但这只是相对于中欧和中美贸易而言,对华贸易在日本整体外贸中的比重还是上升的。

(二)中国成为日本资金的“泄洪渠”

广场协议以后,随着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为了保持竞争力,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将生产据点转向海外,在当地生产和销售。经过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海外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果,东盟、中国都已经成为其海外投资的重要场所。日本这一发展战略不仅使日本经济在持续萧条中得到广泛的发展空间,也为日本未来继续保持竞争力提供了重要铺垫,资料表明,目前日本与中国及东亚国家经济联系的紧密度,正在超过对美国的依赖。多数日本企业推测,未来5年到10年,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可能还会比现在增加一倍。因而可以认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在一定意义上为日本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国际空间。此外,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还有利于抵消美国对日本的经济压力,在新的基础上形成分工体制,使双方受益。

(三)日本企业借中国曲线降低成本

一段时间以来,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表面上看,中国的出口体现了强劲的制造生产能力,但事实上,中国的制造业更多地表现为组装加工。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日本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以往的纤维、食品、杂货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办公设备、音响声像设备等机械类产品急剧上升,2004年这些产品的比例达40%左右,这体现出中日之间形成了新型的分工结构,也就是日本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含量的零部件,中国则进行组装。再有,中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日本的“企业内贸易”,也就是日本的母公司将生产设备、零部件等出口到在华子公司,子公司再加工成制成品返回母公司。随着日本企业在华投资不断增加,这种贸易方式的重要性也会继续提高。

总的来说,中日经贸合作的利益是平衡的,也正因为互惠互利,才有20多年的长足发展,并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居于世界前列,而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却经历了长达10年的停滞期,经济显现疲态,但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经济差距依然十分明显。由于中日双方在经济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利用好日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以及其在企业管理、金融改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谋求实现中日经贸合作关系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全面升级,由最初的单纯货物贸易往来发展为货物与服务贸易、相互投资、技术合作、人员交流并举的经贸合作;加强在节能环保、中小企业、软件和服务外包合作、参与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务实合作。中日经济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近年来双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化对各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