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主的原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主的原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史上,“后主”是个让人不愉快的词,它意味着一个王朝的覆灭,管理上的破局,而且覆灭和破局的责任往往集中在“后主”的身上。例如刘后主刘禅,陈后主陈叔宝,李后主李煜,三个后主,亲自书写三个王朝的覆灭。而后主的前面往往有一个英明的先帝,这样一来,后主的原罪更不可赦免。

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以刘后主刘禅为个案进行分析。

蜀汉后主刘禅的罪就是导致天下三足鼎立,蜀汉占其一的格局破产,先帝刘备,蜀相诸葛亮的事业皆付诸东流。《三国志》评价他后期为“昏暗之后”。

其实,蜀国早在刘禅之前就有两次破局了,而第一次破局的责任人就在于先帝刘备。他在公元221年那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中,被东吴火烧连营,丧失了蜀国相当一部分精锐,蜀国的东翼荆州,再也收不回了,诸葛亮所策划的两路并进中原的策略破局。

其后,诸葛亮在这个破局上苦心经营,单方面挥军进取中原,因为受前一个破局的掣肘,不能有任何进展,这是第二次破局。这两次破局,刘禅没任何责任,但后果要他来承担。

在第一次破局之后,病重的刘备在白帝城深深地为儿子将来的管理局面担忧。按一般游戏规则,创业君王对于下一代君王素质的期待是“仁孝”、“守本”,然而,刘备父子面临的局面很特殊,蜀汉本来就偏安一方,魏国和东吴都是致命的强有力对手,荆州丢失后,面临着随时会覆灭的危险格局。这对下一代管理者所要求的不只是保本,更要能进取,哪怕就是保本,也得具备英武的素质。

父亲刘备对此做了两手安排,一手是将重担托付给相国诸葛亮,要求刘禅兄弟“父事丞相”;另一手是提高儿子的管理素质和经营智慧。刘备让诸葛亮书写了“六韬”、“商君书”、“申子”、“韩非子”、“管子”等一系列书籍,希望刘禅能用心研读这些法家和兵家书籍,增长韬略才干,“益人意智”。

刘备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在诸葛亮抵挡支撑一阵子之后,刘家的继承人最终还是得直接面对残酷的竞争局面,禀赋不优秀不行。鉴于这个无法躲避的未来,他预先给第二代管理者指定了培训教材,甚至这些教材是针对第三代的。

例如蜀汉大臣孟光的思想就和刘备一线相承,他有一回过问刘禅的儿子刘睿的教育,老师回答说:太子对父母“虔恭”,对其他人“仁恕”。孟光否定了这个教育目标,他说:我问的是太子的“智略”如何,“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天下还没定,对于管理者首先要求的是谋略方面的智慧,而不是“仁恕”之类的品质。培养管理者,“当务其急者”,所谓急者,就是韬略的培养。

孟光与刘备关于管理者方面的教育,可谓达到惊人的高度一致。

而作为英明先帝的并不英明的继承人,刘禅忠实地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他不英明,但做到了开明,他将蜀汉的经营权开拓权全盘交给了经理人诸葛亮,他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超过了父亲刘备,不自信就得信他。诸葛亮在第二代管理者的手下,施展得更加充分。就这一点而言,儿子刘禅比父亲刘备表现得好,是一位“循理之君”。

父亲刘备期待的第一步格局实现了,至于第二步格局:通过法家兵家教材,培养出杰出的政治军事素质,那就不是客观情势所能允许的了。庸主可以培养成贤主,却怎么也不可能培养成英主,英雄是天成的,不是培养而成的。诸葛亮死后,资质平平的刘禅直接面对孙权邓艾司马炎这一类天纵英才,庸主和英主之间的落差不是几本教材所能填平的。

刘备或许也意识到了第二代管理者刘禅的不堪,遗诏中的那几本教材或许只是对自己临终前的一个安慰吧。作为刘禅而言,他没有对不起刘备,他做得合情合理,他不过分,既不过分地糟糕,也不过分地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