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金·家庭医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金·家庭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黄洋被杀案说起

2013年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室友小林投毒杀害,导火索是两人因为饮水机和水票发生争执。新闻曝光后,举世震惊。一时间,在学校住宿,尤其是与室友感情不和的学生们人人自危:连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成为杀人动机,还有什么不能?甚至有不少人在网上开玩笑地感谢昔日室友的“不杀之恩”。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林某对同学痛下杀手?为什么鸡毛蒜皮的琐事竟然会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

根据《南方周末》的调查报道,我们尽量还原小林的成长背景、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以此来分析他的心理动因。“父亲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母亲则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购废品。10年前,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出售纸巾、饮料等为生。”由此可以发现,小林的家境贫苦艰辛,成长环境比较封闭。他家里的孩子多,有兄弟姐妹4人。作为儿子的他,承载着全家人的期望。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通常有强烈的生存焦虑和成就动机,似乎只有不断地奋斗,在学业上保持巅峰地位、在工作中保持成绩卓越,才能改变命运成就自我,才能改善家人的生活,才能摆脱小时候的阴影……

而在这种生命基石上,小林形成了这样的人生框架:他努力学习,非常自觉,一直学业优异,是同辈人中的佼佼者,让学校和老师引以为傲,也成为全村人的骄傲;他的性格内向、敏感、自卑、偏执,对成败得失看得很重;他长期压抑着各种纠结矛盾,而且得不到缓解释放。人格的完整就像是一个木桶,成就决定于最长的那块木板,却败在那个最短的木板上。在小林的身上,长板是勤奋、朴实、善良、追求;短板是自卑、压抑、狭隘、绝望。无疑,“短板”特质在他的身上产生了更大的力量,最终导致了心理大厦的变形。

由于生存焦虑,小林背负的东西很多,很沉重,他不能为自己活着,因而非常压抑。在他的眼里,往往只有一条路可走,没有其他任何可能性。所以,他会把全部的生命能量都投放在上面,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负重孤独跋涉了太久的骆驼,它不敢停歇地往前挪动脚步,却随时可能会被一根稻草压倒。饮水机和水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事实上,小林的毒并不单是投给黄洋的,他是投给阻拦自己的任何人,在学校可能是有矛盾的室友或同学,在工作中可能是竞争对手……包括他自己,这种孩子往往有自毁倾向。

但是,不是所有被生存焦虑困扰的孩子,都会做出这种过激的行为,这与他的某些心智能力的极度缺失有关。对照著名心理学家李中莹先生提出的《人生的15项缺失》,小林至少缺乏以下6项:

建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本人对于“我”的认知、态度、评价、行为等,没有建立自我意识的人,不能对自己负责。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小林对“自我”的评价是负面和消极的。他回避谈自己的家庭情况、羡慕同学的家境,都反映了他对自己成长环境的不满和否定。一个对自我不满、挑剔,甚至带着羞愧、轻蔑感的人,对他人也难免刻薄、嘲讽,甚至恶意攻击。报道称,小林经常记仇,动辄辱骂、恶毒攻击别人,读本科时就因为跟同学发生争执,连续给对方发了十几条“恐吓短信”。

与感觉在一起。如果屏蔽自己的感觉,仅凭理性思维来生活,这样很容易遇上一点事情就纠结难受。与自己感觉分离的人,也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感觉,更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与外界的关系怎么能协调呢?小林在预谋投毒期间,有过很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就是潜意识发给他的强烈信号,阻止他去杀人。但是,小林无法感知自己的感觉,变得麻木不仁,因此他毒杀黄洋之后,依然保持得“很淡定”。

理性与感性并重。当理性与感性分离的时候,我们就会体验到矛盾与冲突。小林长期处在理性与感性严重分离的状态,内心积累的激烈的冲突,无法自行缓解或消化,最终爆发了毁灭性的力量,不是毁灭自己,就是毁灭他人。

多线思维,即“从多个角度看事情”。在小林的成长过程中,压抑的生活环境、很低的生活质量、单调枯燥的生活内容、过于严苛的自我要求等,都容易导致偏执的思维。习惯了一直往前窜,绝不往两边看,如果遇到人事物挡道,为保证自己道路的畅通,就要把对方掀翻。嘲讽、辱骂、威胁、恶意攻击、精心策划的谋杀都是这种心理动因导致的行为表现。

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缺乏“从别人角度看自己”的能力,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小林从小习惯了胜利者的身份,很容易误以为终生都需要维持这个身份,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这也导致他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把生存作为自己的最高利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感恩的心。这世上除了父母,没有人“必须”给你什么。当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却得到的东西就是“恩”,比如别人的理解、关怀、奉献,当我们感恩,就是将“恩”流动出去,因此我们也会得到更多。也有一些东西是应当我们自己去做事来争取的,比如受尊重、被认可等等。可是小林并不懂得这一点,他的内在小孩执著在“得不到”的委屈情绪里面,久而久之,心生抱怨甚至恨意。

在成长过程中,一个孩子必须不断学习、提升,才能在长大之后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变化万千的世界。然而在国内传统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被忽略,家里没人教、学校学不到、社会不重视。可是这些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更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缺失了这些心智能力的培养,孩子可能要用一生去“补课”。

室友矛盾为什么如此尖锐

网友们之所以说出“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这种触目惊心的话,并非单纯因为黄洋事件。事实上,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室友杀人案,已经近20起,包括马加爵案(因为打牌时被室友嘲笑作弊)、龙壮绪案(因为半夜打扑克被室友举报)、郭力维案(因为打呼噜视频被室友上传网络)、南航袁某案(因为室友不带钥匙敲门,打扰自己玩游戏)……原因五花八门,无一例外的是:我们看起来的“小事”,在当事人心中却成了无法解决的“大事”。除了上述的心智能力极度匮乏以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室友矛盾变得如此尖锐呢?

我们来看看宿舍生活的特点。大学生入校时普遍已成年,有相对定型的个性思想和行为习惯。一个宿舍通常住宿4至8人,每个人的活动空间有限,没有隐私可言。这样狭窄的生活空间很容易导致互相碰撞、矛盾重重。所以要在这样的环境建立融洽的关系,就需要室友之间不仅开放一些心理空间,如包容、理解、接纳,而且必须发展出共同的心理空间,比如大家认可的规则、制度,对于彼此不能接受的部分要秉持尊重的态度,允许有所不同。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多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疏忽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譬如沟通能力、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和处理冲突能力等等。上了大学之后,学校对此也不够重视。和室友发生矛盾时,要么是忍气吞声,要么大闹一场,要么找老师换宿舍(学校通常不支持这种做法)。

其实,和室友相处时,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一般都是能够和谐相处的。

首先要调整心态。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进入大学之前,要预见到与舍友的相处,有个不断熟悉、摩擦、沟通、改善、融合、习惯的过程。接受寝室里有不同的人存在,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不要求别人必须对自己怎样等等。

其次是尊重界限。看到每个独立的个体和他延伸出来的部分,比如,不追问别人不愿意说的事情;不当众打听别人的家庭情况;大家一起制定宿舍守则并共同执行;只提出建议而不坚持非要别人接受;在帮助别人前征得对方同意;不传播别人的隐私(病情、成绩、家庭情况、生活小毛病等);不随便评论别人的亲友;动用别人的东西先告知并征得同意;不因个人原因,打扰、麻烦别人,无法避免时,先告知并表示歉意;经常说谢谢等。

再次是注重沟通,彼此关爱。这是室友之间增进了解、求同存异的好方法。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和需求,不妨多问问室友的意见,不要自以为是,替别人做决定。如果和室友发生意见分歧时,不要一味迁就,要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向对方提意见时,要先认同对方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你这样做一定有你的理由”“我感觉到你的善意”等,这样可以化解敌意,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对话氛围。另外,要对事不对人,针对个人的意见最好私下谈,并且少用评判性、标签性语言,比如“太难看了”“你这么想就错了”“你不关心同学”等;绝不使用攻击身份的语言,比如“你就是个大笨蛋”“怪不得大家都对你有意见”“你父母是怎么教的你”“你神经病啊”……尽量多使用幽默轻松的表达方式。

另外,要和室友经常交流彼此的感受和爱好等,在关键时刻关爱对方,譬如室友生病时,可以帮对方打热水、打饭。和室友经常一起活动,譬如郊游、看电影、比赛等,这样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如果室友确实很难相处,至少做到尊重界限,彼此不干扰,友善地对待他。如果某个室友的性格过度敏感、阴郁,甚至表现出过激行为,危害你的安全,应该及时将异常情况报告老师,必要时提出换宿舍。记住,安全是第一位的。

总之,想要和室友和谐相处,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自己不做任何改变,改造室友的尝试通常都会失败,而且你的内心也会很辛苦。如果采取极端的手段去改变,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良好的关系状态要符合“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一切美好的发生,都从改变自己的内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