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年轻人接受最好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年轻人接受最好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收入低门槛又高,可为什么芬兰年轻人还争先恐后地报考师范、乐于从教呢?

世界三大新闻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传送给全球新闻界使用的两张照片,竟然活生生地被一位13岁的芬兰中学生拆穿!2011年8月,路透社刊登了两张俄罗斯潜艇在北极海底插国旗的照片。芬兰北方小镇的塞罗丁看到报纸后,觉得有点怪怪的,于是动手找资料,确认这张潜艇照片是翻拍自电影“铁达尼”里面的一个画面,路透社因此认错道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芬兰教育为什么能连年位列全球前茅:连小孩子都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事实上,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曾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最佳,很多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纷纷仿效其教育模式。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几十年来,芬兰政府和一些青年组织花了大力气来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人们可以从以下数字中看到芬兰教育成功的奥秘所在。

0:教育范围不留死角

芬兰坏学生为0。对此,多年前嫁到芬兰的刘小红感受颇深。她曾到芬兰的中小学实习,看到芬兰老师上课总是花最多的时间把最慢的人教会,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会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教师会不动声色地让他们超进度学习,离开班级,默默地在走廊等地方自学。芬兰老师没有赶进度的压力,老师总是要等全体都学会,才继续教新的课程。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说“资优”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没有分班这回事。老师们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不能让一位学生掉队。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万中小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学生0落后”。

更让人称奇的是学生没有成绩单!学校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都会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互动情况。整个小学期间,除了毕业前的全国3天统考,平时很少有考试。有的话也只是平时小考,很多时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考试。作为家长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班上是第几名,老师也不知道,因为从来就不排名次。学校强调的是学习,而非竞争,不以竞争刺激成绩。这就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机会,学生们只是跟自己较劲。

10%:教育质量仰仗园丁

让我们先来看看芬兰教育的方法之一“先见林再见树”吧!芬兰的小孩子上游泳课会先玩水,在水波中快乐逐浪,自然地体会自行换气和游泳的快乐,然后才学游泳。芬兰这种看似不严谨而又没有动作要求而用体验、鼓舞式的玩乐教学,能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享受玩水的乐趣。先进的教学方法需要优秀的老师来实施。芬兰中小学教师没有考核评级,完全凭职业道德。芬兰教育委员会认为“芬兰没有不称职的教师”。

早在1979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就明确表示:教师属于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在芬兰,报考师范院校远比报考普通大学难得多,录取率仅为10%!除了多种考试、层层把关、逐级选拔,还要面试。被认为具有创新能力、教学热情、终身学习能力者,方能被师范院校录取。据《赫尔辛基邮报》调查,芬兰年轻人最向往的职业是教师;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是教师;企业最受欢迎的人才也是教师。原因很简单,芬兰中小学教师是最好学的、是学历很高的、是最有成长潜力的群体。芬兰教师的工资并不高。收入低门槛又高,可为什么芬兰年轻人还争先恐后地报考师范、乐于从教呢?答案是:当老师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因为这份工作对芬兰无比重要,对个人深具价值。他们深信师资就是国力,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越高,国家就会越强大。

1: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1”是指把钱用在刀刃上。上世纪70年代初期,芬兰教委会扛下芬兰独立建国后最大规模的改革重担,他们的使命是提供高质量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训练出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下一代。教委会决定采用“综合学校”的模式,让7岁~15岁的中小学生,不分年级都呆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在九年一贯制教育中,学生课本、交通和午餐费用全由政府负担,由中央政府出资57%,地方政府分摊43%。这个决策延续30年至今,不因政党轮替而改变。

芬兰不是砸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级中学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大多数国家,高校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初级中学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芬兰有将近20%的中小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小孩都进步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采用资源专注的策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芬兰学生的学习表现并没有明显城乡差距。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5%。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都不大。此外,移民子女也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2:阅读教育拾遗补缺

“2”是指学校和家庭双向阅读教育。芬兰的许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会找些适合0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等给婴儿玩。随着婴儿的长大,从玩具书、图书、生动的绘本等,再逐步跃进深浅不一的文字书与创意故事里。如此的循序渐进,在家在校都能依照各个孩子的阅读进度,多年如一日地灌溉与培养,这样的阅读深耕入心,必会生根发芽。芬兰教育有一笔他国难望其项背的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

芬兰人很爱书,家长要送孩子礼物,首选必定是书。芬兰重视阅读不是短视地只期盼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不是只想要让学生成绩顶呱呱,更不是只想要创造出过目不忘的天才,而是希望能培育孩子有兴趣找书来看,养成独立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引导他们在知识的空间中自由自在地游走。当学生们能受惠于书中的任何人物、故事与角色的互动,酝酿出今后生命中成长的厚实养分,那阅读就真正能丰富自己的人生,让自己受益终生。

3:教育目标清晰明了

不管是介绍经验还是竞选演讲,芬兰教育界人士都会再三强调:“我们不需要创造出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天才,我们要的是能与大家相处的人才。”“天资聪明固然好,但是一味地追求智力,却缺乏与朋友互动能力的孩子,其实是失败的教育。”“每个人都有其价值。”

正是有了这些具体的接地气的可操作强的目标,加上芬兰教育界几十年如一日地朝着这一目标迈进,使得小国芬兰理所当然地迈入了教育“大国”的行列。芬兰教学注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以及自律合作等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会直接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芬兰小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就某个主题上网查资料、自己做项目的能力,为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将来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一个初中毕业生在价值取向、吃苦耐劳、独立生活、解决问题、协调合作、表达自我等方面都具备了雏形,基本符合社会标准。总而言之,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是本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的,而不只是单纯地灌输各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