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教学随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侧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学生如何去学,如何通过有效的目标来调整数学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缺乏明确的认识与研究,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此,我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1学习方式的建构性原则。

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的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初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认知方式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由于建构性学习具有自主性、独立性等多项优良特征,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自己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1.2合作方面的交互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改变了师生的交往方式,由原先的“师生”的单向交往演变为“师生”、“生师”及“”生生的互相交往。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交互性原则。

1.3引出新问题时的创设情境原则。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而用实际的例子(即适度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情境性原则。

2.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

2.1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

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2.2采用生活化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以往的教学常常是以公式、习题等纯数学的方式“高高在上”地呈现,而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成长的实际,采集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实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天地,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如在理解“循环小数”时,先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熟悉的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很会讲故事,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学生欣然呼应中引入“循环”等知识,并结合刚才的童谣进行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循环”的概念,同时也产生了进行数学思维的浓厚兴趣。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

数学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基础学科,所以要想学得更多,学得更好,知识渊博,拥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是非常必要的。

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学生们的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才能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辨、善于归纳整理的能力,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明白“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的作用,才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

4.让学生头、口、手动起来。

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搞好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如果在为新课的铺垫中,教师选择有趣新奇的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那么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预习中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体会已知两个角的度数,能否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预习,会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利用学生急需和感兴趣的这种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好这节课打下很好的基础。

5.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如绳子和绳子上的结;刻度尺与它上面的刻度;温度计与它上面的温度;我们每天走过的路线可以看做是一条直线,路上的建筑物可以看成直线上的点;教室里每个学生的座位,等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形与数相结合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与数轴,一对有序实数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与一次函数的图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一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很好机会。

6.把预习提到显著的地位,充分的预习本身就是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生心中有数才能积极参与,有兴趣参与。

没预习的课坚决不上,给学生足够的预习时间,教师参与学生的预习过程,带领学生一起摸索新知,通过兵教兵,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可以游戏,也可以通过教具的演示操作,一步步走向新知,在预习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应全权委托每小组的组长带领学生合作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