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米咬苹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米咬苹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小米手机在中国的销售量为720万台,销售收入达到126亿人民币(合21亿美元),而苹果在全球卖出了1.25亿台智能手机,销售额1570亿美元,收入约800亿美元。但自2010年成立以来,小米公司的增长速度很快,最近一轮融资的估值为约100亿美元,比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花的钱还多。投资银行Rutberg分析师 Rajeev Chand表示,小米因此而成为有史以来最被风险投资看重的15大手机初创企业之一。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小米2013年第二季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5%,首次超过了苹果。

但曾经任职于微软和谷歌的小米联合创始人林斌却说:“我们从没把自己跟苹果比——我们更像亚马逊。”小米通过网站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手机,而不使用运营商或零售商这两大传统渠道,这同样有助于降低售价。最重要的是,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向用户销售服务,就像亚马逊一样——以低价销售Kindle阅读器,然后通过出售电子书来赚取利润。小米的想法是在用户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赚钱,而不是通过销售硬件赚钱。

林斌指出,小米采用了典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先做大用户群,然后逐步变现,就像谷歌和Facebook那样。销售游戏、壁纸和虚拟礼物听起来似乎不太赚钱,但中国互联网巨头们已经为虚拟商品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其中规模最大的腾讯去年的虚拟商品销售额高达50亿美元。

小米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对用户反馈十分开放。苹果公司对手机的态度极度专制,不仅限制用户定制,而且始终认为自己的理念无人能及。小米则更看重用户的意见,每周都会升级基于Android开发的MIUI固件,以回应用户的建议。某些情况下,小米甚至会通过微博邀请用户投票,以便对特定功能是否应该添加到手机中做出决策。

当苹果公司开始挖掘中国市场的高速增长潜力时,小米却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最近挖来了谷歌Android产品开发主管雨果.巴拉,让他负责为国际市场开发新品。然而,小米和中国其他公司之所以能够销售那么多游戏、应用和插件,中国政府的扶持功不可没。这对小米提供的替代服务起到了帮助,但当其走向海外,这种优势就将消失。

印度的“大姨妈”生意

在印度,约3亿的女性在来月经时不用卫生巾,而用抹布、干树叶或报纸。根据市场研究公司AC尼尔森的数据,70%的印度女性用不起卫生用品,即使买得起也不好意思去药店从男店员那里买。

后果很严重:印度青春期的女性每年因此有50天无法上课,其中23%的女生因月经而退学,职业女性则因此降薪。面对这个问题背后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很多社会企业家已经开始行动了。

他们开发出一种机器,能以农业废料如香蕉纤维、竹子、水葫芦纸浆等作为原料,低成本地生产卫生棉,每台机器每天产出1600—2000个棉垫,比大众市场上的品牌产品便宜40%。

为绕开令女性反感的分销渠道,Aakar公司直接将机器以25000卢比的价格一次性出售给某个女性群体——有女推销员到村子里将成品挨家挨户地推销。销售地点则分布在女性用品商店和美容院等地。Aakar希望通过售卖原材料和机器获取利润。

这并不是一个很创新的想法,但Aakar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产品“符合西方世界的标准并能够和全球品牌竞争”——致力于帮助女性就业的荷兰咨询机构“女性之翼”,在调研了印度四个邦的卫生巾市场后,决定帮助Aakar成长。

在Aakar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尽管面临种种挑战,规模达135亿卢比的卫生巾市场在印度快速增长,包括宝洁在内的跨国巨头也在很多市镇建立了公司,但只有25%的女性用它们的产品,在农村这个比例更低。绕开中间商并利用现有的农村零售网络,令Aakar有信心在未来五年内赢得600万消费者并为11000名女性提供直接就业机会。

但是很多类似的企业曾经失败了,原因是缺乏受标准化训练的女销售员,Aakar的解决方法是与一些非政府组织合作,后者可以负责制造和分销,并在专题研讨会及村落月度聚会上,通过咨询当地医生和医疗保健工作人员的形式,提高人们使用卫生巾的意识。(插画/基礼)

试着分享

上世纪的大部分时期,美国人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而消费往往也代表拥有。然而近来一些新兴的企业想要打破这种消费和所有权一体的模式。一些租车公司如Lyft、Sidecar以及UberX,自己没有车,但是有很多注册车主,你需要搭车时,可以使用它们公司的APP,在你附近找到司机。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为“分享型经济”。

就在两周前,提供租车服务的UberX公司透露,它已经筹集了超过2.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这笔钱大部分来自谷歌。在这投资背后是一个明智的想法: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市场——每辆车平均每天只开一小时,很多工人有技术和时间却没活干,如果你能帮这些闲置资源联系到需求,就不但减少了浪费,还建立了一个更有效率的系统。

在过去这很难做到,因为交易成本很高,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或可信赖的人并不容易。但现在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卖家和买家很快找到彼此,并可以互相评价,形成了“分享型经济”的商业模式。

分享型经济也有助于提振疲软的经济。人们在面临大笔预支款时会很谨慎,并倾向于将他们的时间和设备货币化。并且,在年轻人的观念中,消费和使用权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严丝合缝。千禧一代对拥有一辆车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感兴趣了,对一些东西来说,“租”可以胜过“有”。而且,也是为了省钱考虑。

但分享型经济仍面临不少障碍。最明显的就是监管。城市中都有关于控制司机、车辆、机票等的精致规则,旨在保护既得利益及消费者的安全。这些分享型企业目前规避了其中一些规则,而一旦它们愈加完善和成熟,也可能不得不被纳入到相关机构的监管范围下。

另外,“分享型经济”要求从业者就像一个微型企业——UberX只是个,司机不受雇于任何人,都是独立承包商,没有老板,可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而同时,这也意味着这些从业者们没有福利和稳定的工资。

警告的“间隔”效应

抽烟或服药会给人的健康带来高风险,但是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却表明,有时警告的标签反倒可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在消费者获取警告信息和决定购买或评价产品之间,有一定的时间差。警告反倒会建立信任,因为加入警告的广告,会让消费者认为卖方是诚实的。而且信任会随着时间推移递增,同时警告的效应却在逐渐消失。

在一个实验中,我们将71名抽烟者分成两组,给他们看一则香烟广告,并问他们是否愿意购买。其中一组参与者看到的广告中有警告“抽烟有害健康”,另一组则没有。同时,每组中有一半人被告知,香烟在一天内就可以买到(“不久的将来”条件),另一半则得知,要买这种香烟得等三个月(“遥远的未来”条件)。结果,在“不久的将来”条件下,警告是有效的,参与者对香烟的需求减少了75%,而“遥远的未来”条件下,警告适得其反,看了警告的参与者反倒比没看的多要了493%的香烟。

在后续的一系列关于甜味剂、防脱发药物等的实验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若让人们看到广告两周后就对高风险产品进行评价,警告会起作用;若时间过了一年,人们仍然会选择购买这些产品。

如果想要弱化警告带来的威慑效应,就应该考虑设置适当的时间间隔,而不是简单地把警告字体缩小。事实上,后者反而会引起消费者怀疑和反感,从而影响销售。而如果希望真正提醒到消费者产品的风险,就应该在产品之前不久就反复而准确地传递警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