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材料表达的误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材料表达的误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建筑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是材料问题,而建筑是语境下的建筑材料研究似乎是广义材料学的一种误读。二战之后,材料学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发展规模,单就美国杜邦公司而言,在过去的100年里,其新材料的开发和产品数量就以指数级的速率增长 。然而,这些新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却滞后很多,更没有任何一种新型材料能够产生颠覆传统的影响。那么,建筑师语境下的材料学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我们误读了建筑材料研究的含义呢?

总体而言,建筑材料问题的核心是寻求材料的一种表达。而这种表达不仅仅是自身属性的呈现,同时也是工艺技术的再现。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森佩尔曾经提出建筑材料的研究,一方面要强调功能和材料制作对于艺术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建筑师需要充分驾驭材料的物质性要素。森佩尔理论中将强调功能和材料制作的观点被贝尔拉格继承,并发展成为对建造的虔诚信仰;关于材料的物质性要素的驾驭也引发了建筑师们诸如“砖想成为什么?”的思考。这两种思想正是当今建筑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芬兰建筑师、建筑理论家由哈尼・帕拉斯玛将这种建筑材料的话语转换描述为“第二现代主义”。他认为“第一现代主义渴望那种非物质的、轻的建筑形象的创造,而第二现代主义则频繁表达重力以及稳定性,表达建筑的物质性及其与大地的联系。……在对于纯粹的造型表达的欲望中,第一现代主义去除了象征主义、暗示和隐喻,而今天这些已经成为第二现代主义表达方式的基本组成部分。与第一阶段对于某种永恒性的追求与表达不同,新现代主义通过物质(材料)、记忆和隐喻来寻求一种对于时间性的体验。”

由此可见,建筑师语境下的材料并非讨论材料的基本属性和化学成份,而是讨论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表达。

当今建筑界善于利用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双重特性来表达创作理念的建筑师不乏其人。分析这些建筑师的作品,大致可以将其具体分为以下两种:即以手工制作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和以工具制作为媒介的表达方式。

通过手工制作进行表达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造物活动,希望通过人和材料的直接接触及相互作用进行非同一性的建造,以塑造建筑特有的气质。在这样的建造活动中,人对于材料的物质性认识是直观的、第一性的。手工作业的操作方式是基于具体材料的特征所选择的,因而,它能够准确地在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中寻找到平衡点。彼得・卒母托的作品Bruder Klaus小教堂是以手工制作为媒介进行材料双重性表达的典型代表。

Bruder Klaus小教堂位于慕尼黑远郊的农田间,是卒母托应一对农民夫妇邀请而设计的。教堂外观极其朴实,平整的夯土墙面,让人触摸到一种工艺技术的精湛以及人与物的距离感。墙面上星星点点的小孔洞,削弱了夯土的闭塞与呆板,让建筑变得亲切而又神秘。建筑的一角开着三角形的厚重铁门,将人引入教堂内部的狭小空间。四周的墙壁向中间聚拢,粗糙的凹凸不平的墙壁让人触摸到了泥土的本性。教堂顶部泻下的光线把人引向一种感官的升华,给人一种源自物质本身的感动。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仿佛只有泥土和自我的存在。 不足百平的小教堂从平整的墙体,到粗糙的沟壑,从原野中矗立的人造物到沉淀心情升华精神的圣坛,完成了材料从非物质到物质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是通过一种独树一帜的建造方式来实现的。卒母托首先用木头搭建起小教堂的内部空间作为外墙的模具。在木架子上浇铸冲压混凝土,每天浇铸50cm,一共24层12m高,每一层代表一天的一小时。混凝土外墙建好后,在建筑师的控制下将屋内木头搭起的模具分三天燃烧干净。燃烧后的木材在墙上留下了黝黑而又粗糙的碳痕和浓重的树木味道,让人在接近它触摸它的时候感受到一种时间的绵延不绝与不断流逝。Bruder Klaus小教堂运用一种手工制作的方式赋予建筑独特的气质,成功地打破了视觉对时间表现的约束。

工具制作媒介,顾名思义,通过工具制作的过程赋予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在传统工业技术体系下,它相对于以手工制作为媒介的建筑活动规模较大,材料的功能性较为突出。随着技术的发展,今天的制造技术已经从批量化生产转向了批量定制,这为通过工具进行材料的双重语义表达提供了前提。运用工具制作进行材料表达既可以利用机械工具的精准度避免建造过程中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进而达到材料的极限状态,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实现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008年威尼斯双年展瑞士馆的布展就是建筑师通过建造工具进行材料双重性表达的典型案例。瑞士馆的主题是结构的振荡,策展人希望用砖砌筑起一条连续波动的曲线隔墙分割展览空间。隔墙设计为三维曲面,随着观者位置的变化,墙体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延长观展流线的同时,增强了空间的流动性与神秘感。砖砌三维曲墙对施工的精准性要求极高,它不仅要求每块砖有明确的位置和摆放角度,同时也要求建造过程不能存在丝毫误差。因而,本案采用机械手臂辅助建造的方式。首先,通过计算机设计出曲线墙面每个维度上的轨迹。平面曲率通过观者的流线及展位的需求设计,获得曲线1;Z轴曲线通过底部和顶部两条平面曲线(这里将其称为曲线2和曲线3)的放样计算获得;在建立三维曲面模型后,需进一步验证该曲墙1/2高度处的断面是否和曲线1的曲率一致,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随后,确定每块砖的摆放位置和角度并转译成程序代码输入机械手臂的计算机系统,以准确无误地将每块砖放置到指定位置。受限于机械手臂的造作范围和墙体的稳定性需求,曲墙为片段式构造。每一单元曲墙片段大约4.5m长1.4m高,现场建造、现场吊装。这一建造方式实现了由计算机直接控制机械手臂进行建造的过程,使用计算机语言进行对接,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在追求材料性的极限表达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计算机生成是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材料表达的媒介方式。与前者相比,以计算机生成为媒介的材料表达受到加工工具和传统材料观念的束缚更小,建筑师可以通过三维打印、三维雕刻、光固化等先进的快速制造技术,更加纯粹地塑造材料形式。这种表达呈现出的是建筑材料“非物质性”的另一个方面,即符号化、图案化。

由此可见,对于建筑材料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讨论离不开技术媒介,因而关于建筑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讨论与实践仍然是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材料物质性与非物质性表达的讨论实质上是对加工制造等技术环节隐藏了材料本质这一现象的批判,最终目的是希望释放一种直接性的、感官性的材料本质。建筑师语境下的“材料表达”实际上是“建造技术”的转义。问题的关键不是对于材料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而是对加工工艺和建造方式的推敲。

参考文献:

基兰,延伯莱克.《再造建筑――如何用制造业的方法改造建筑业》.何清华 译.1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