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琵琶演奏中“奏”与“演”的有机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琵琶演奏中“奏”与“演”的有机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琵琶作为我国极具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其“奏”与“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文章在探究“奏”“演”的涵义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奏”与“演”应当如何进行理论结合与实践结合,阐明了演奏者必须深入研究乐曲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才能实现奏与演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琵琶 演奏 有机结合

音乐作为一种表现情感、寄托情感和抒感的艺术,是审美听觉的感性表现与表达情感的产物。其中,琵琶演奏作为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传递情感的良好方式之一。琵琶艺术在传习过程中始终以演奏为核心,在演奏的同时把“奏”与“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演奏者的内心情感集中和提炼,然后通过形体和手部的运动,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弹奏与表演是琵琶演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仅就目前而论,演奏者更多地关注弹奏,却忽视了演奏对于塑造音乐形象和表现乐曲情感的重要意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将“奏”与“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琵琶演奏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关于“奏”与“演”

在琵琶演奏中,“奏”主要指弦上动作,也就是指法的应用,“奏”是琵琶演奏的精髓。要想完美地演好乐曲,必须要保证每个基本指法都应该达到音响效果的要求。在琵琶演奏中,是否能够正确演奏每个基本指法,既要关注弹奏方法,还要根据音响效果去检验与辨别。比如琵琶演奏的三种长音指法中,“滚”就要求大拇指与食指的发音在音色、音量上要相仿;“轮”既要保证右手手指在音色和音量上相仿外,还要保证轮音中间的时值相等;“摇”则需保证向右与向左的发音都要在音色和音量上相仿。无论在一条还是在二、三、四条弦上都需要保证它们的发音效果,倘若奏出的强弱连续急速的交替,那么长音的效果就不会完美且饱满。

在琵琶演奏中,“演”主要指弦外动作,也就是除了触弦动作以外的所有肢体动作,不仅包括手臂与左右手的动作,还包括背部、头部、腰部和肩部等肢体动作。“演”是琵琶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辅助以琵琶演奏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地演绎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演奏者虽掌握了不错的演奏技巧,但往往将演奏技巧与作品的文化内涵割裂,其演奏目的更多是为了炫耀技巧,这样的演奏即使有时候能够凭高超的弹奏技巧令人佩服,但是最终他们都会因为缺乏表演成分让人感觉乏味,这类演奏者只能称之为音乐匠人。

总之,“奏”与“演”在琵琶演奏中需要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方面,“演”是为“奏”服务,为声音而服务;另一方面,“演”的过程又制约着“奏”的效果,也就是弦外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弦上动作的音响。在没有“演”的情况下,“奏”会变得僵硬而生涩;在没有“奏”的情况下,“演”会变得滑稽而可笑。“奏”与“演”之间不能够相互替代,相互等同,更不应该相互混淆。因此,琵琶演奏中,“演”作为“奏”的一种重要补充部分,不仅有助于强化乐曲的风格和渲染乐曲的意境,还能够增加乐曲的表现力度。“奏”与“演”之间能不能协调一致,关系着乐曲能否完美地演绎。因此,演奏者需要深刻理解“奏”与“演”在琵琶演奏中的作用与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过程中达到意有所动、动静自如的效果,否则将会导致“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效果。

二、 “奏”与“演”的理论结合

一个乐曲演奏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演奏者有没有将“奏”与“演”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将“奏”与“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演奏过程中准确地诠释出音乐的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奏”与“演”有机结合的要求

“演”作为琵琶演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准确表达出乐曲的音乐性的情况下才能符合乐曲的情感需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演奏者需要对“演”与“奏”之间的分寸把握适度。“演”并不是有意而为,或为做而做,而应该是自然兴发,最终达到“演奏合一”的境界。“演”与“奏”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脱离“奏”的“演”会让人觉得媚俗;同样,一味地追求“演”犹如一副躯壳让人兴致全无。所以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奏”与“演”之间的关系,进而准确表达出音乐的情感。

(二)“奏”与“演”有机结合的效果

音乐表演的精神旨归就是把音乐的美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到受众的内心,使受众在音乐熏陶下变得纯洁与高尚,内心真正得到净化,感受到生活更加充实、更有意义。所以,在琵琶演奏中,舞台表演的“奏”与“演”,可以给观众直观的视觉艺术享受。演奏者通过“奏”与“演”的完美结合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准确地向观众传递,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作用下能够比较直接地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进而与演奏者不自觉地产生共鸣。

琵琶演奏过程中,如果“演”能够积极配合“奏”,这样就可以激发受众的想象空间,给予观众美的享受,这就是音乐美学理论中的音乐主观性体验。正如德国作家所描述的音乐体验主观性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音响,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审美价值,而我们内心深处的重要体验来自于对每个音符的感觉,比如在同一音高聆听单音就会产生一种心情,而一旦音高变化听众的心情也会波动,这样的效果并非来自客体,而来自主观经验。

三、“奏”与“演”的实践结合

(一)《十面埋伏》的“奏”与“演”

在琵琶演奏曲目中,一首写实性的武曲名作——《十面埋伏》足以作为琵琶传统演奏艺术的巅峰,该曲目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脉络,其构架方式采用的是传统戏曲和章回小说统摄全曲。

乐曲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分为“吹打”“列营”“排阵”“走队”和“点将”等段落,借助音调的激昂炙烈、节奏的铿锵有力以及和弦的中国民族特色来刻画战争前的盛大军威和准备工作。比如乐曲一开始时的八度音构成响亮、空旷的和弦,强而有力的琶音轮指象征着胜利,演奏前演奏者呼吸应较急促,右手手臂在触弦瞬间应快速灵敏,手臂状态紧张但不能僵硬,尤其第一音弹完后,停止动作要保证松而不懈,在第一部分整个演奏过程中无时无刻都要体现胜利的情绪,整个弦外动作都要做到张扬有力度。

第二部分,整个乐曲进入高潮阶段,在“九里山大战”“鸡鸣山小战”和“埋伏”三大重要段落中,充分调动拂、拉、扫、推、滚和绞弦等所有的琵琶特写技巧,与暴风骤雨似的节奏和音调巧妙配合,生动地再现了军队对阵时候的飞箭如蝗、金鼓齐鸣、人吼马嘶和炮火震天的战争场面,使得听者在这种生动逼真的画面中犹如身临其境。比如此部分擂鼓的动作,演奏者演奏时应该模仿在民族打击乐中演员击打大鼓时候的动作和状态,慢起时右手的大臂应拉开动作,随着节奏的逐渐紧凑,慢慢缩小手臂动作,在击鼓的演奏中演奏者要放大弦外动作以充分表现战场上紧张的气氛,流露出自信,让听众预先接受到胜利的信号。

第三部分乐曲由一个滚奏旋律与激进的旋律构成复调,在凄楚的音律下,描绘虞姬在乌江自刎与项羽生死离别的场景,此时演奏者要注重表情的庄严与肃穆。

(二)《月儿高》的“奏”与“演”

《月儿高》是琵琶演奏曲中经典的文曲作品,整个曲目分为12个段落,分别由“起、承、转、合”四部分构成。在整个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重运用右手的弦外动作,在演奏前,演奏者应保持全身肢体的放松,呼吸均匀缓慢,重心在两腿间支撑着腰部,调整好这种稳定的状态提起右臂,头部、肩部、背部都随着吸气向上方舒展;又随着呼出,整个上身一起下沉,此刻所有力点集于手指,在弦上弹奏出浑厚而通透的声音,但切记控制力度和触弦角度,这样琴声才会圆润明亮。

在乐曲演奏之前,演奏者要保证“未成曲调先有情”,自身脑海中要像置身在宇宙苍穹之间,右手臂在平静气息的带动下要轻轻抬起手,以弱力度和小动作开始长轮渐进的主音,随着气息的深入长轮力度要做出大幅度变化。力度上要演奏出一个由弱渐强的过程,随着气息在体内的逐渐深入,身体压力加大,演奏者右手长轮力度加强,当气息逐渐呼出时,轮指逐渐减弱,整个气息所带动的长轮力度线条,宁静而又浩远。这样可以使得听者仿佛置身于月上东山场景之中。随着音符结束,右手动作转向弦外,大指和手臂顺着“挑”方向打开,要充满爆发力,全身力气得到有效释放,该动作让充满压力的氛围完全解放开来,整个重心转移到腰部,然后慢慢抬手进行轻呼吸,进而演奏下面的音乐。

结语

琵琶演奏所演绎的情感犹如人类情感一样,都蕴含着各类情感的抒发。欢快流畅的音乐可以表达出喜悦感情,弦外动作要呈现轻松的状态;激情饱满的音乐可以表达愤怒情绪,弦外动作要呈现爆发的状态;明快活泼的音乐可以表达出欢乐情绪,弦外动作要呈现活跃状态;缓慢低沉的音乐可以表达出悲哀情绪,弦外动作要呈现内敛状态。因此,在演奏之前,演奏者必须深入研究乐曲的文化背景与精神内涵,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演”与“奏”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朱蕾.琵琶演奏中弦外动作的情感表现[J].乐器,2012(6)

[2]苏冰叶.琵琶演奏的形神兼备与虚实结合[J].民族艺术研究,2011(2)

[3]蓝澜.浅谈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现与培养[J].大舞台,2011(3)

[4]杨鸣.如何培养学生在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现[J].大众文艺,2011(15)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