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累活动经验 促进知识建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累活动经验 促进知识建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学生在理解了面积的概念,掌握了面积单位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有了 “剪”“拼”“拉”的活动经验,但对于这种剪拼经验运用的目的性还不是很明确。基于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拉长”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感悟数学基本思想,从而获得最具数学价值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量一量等数学思维活动,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3.进一步感受面积概念的本质含义,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活经验

1.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复习单位面积(1平方厘米)。

3.激活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回忆。

(1)估计长方形的面积,出示图1。

(2)要确切地知道面积,就是要知道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图2)

4.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宽”计算?(提示,出示图3,学生回答后课件铺满如图4)

5.小结: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求它包含几个单位面积。

二、经历过程,催生经验

1.初步感受割补的方法。

(1)估计、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图5

(2)教师提供格子图(图6),请学生验证。

(3)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

①展示生1的作品(只数了16块,如图7)。引导学生怎样继续往下数,得出图8。

②生2的作品(图9),生3的作品(图10)。说说是怎样数的?算式怎样列?

师:能看懂吗?哪种方法简便?

……

2.巩固、抽象经验。

学生们初步感受了“割补”的方法,还需要及时地巩固内化。

(1)求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11、图12)。借助图示,感受“4”既是长方形的长,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沟通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2)出示图13,它的面积算式是什么列的。揭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底×高”来计算。

学生可能会说:沿着底有5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得到底是5厘米;沿着高有3个边长为1厘米正方形,得到高是3厘米。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移到右边,得到一个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解决问题,巩固经验

1.在点子图上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并用一个算式表示它的面积。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引导学生围绕“你画了一个怎样的平行四边形?求它的面积算式是怎样的?为什么可以这么算?”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3.交流汇报学生作品(见图14、图15)。

4.量出相关数据(保留整厘米数),再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图16)。

图16 图17

(1)量的是哪条边,算的是谁的面积?

(2)它还是谁的面积?

(3)把你想到的长方形画出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图17)。

(4)用“7×3”为什么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四、拓展

1.下面三角形和梯形(图18)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请任选一个试试)

图18 图19

2.学生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学生的作业(如图19)。

4.梯形的面积呢?

……

【思考】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几点。

一、找准起点,激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将新知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得到再现,衍生出新的知识和经验,最终实现有效学习。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前,学生已有丰富的活动经验――用单位面积“度量”长方形。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知道4×3就是长方形含有12个面积单位,即12平方厘米。这个环节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习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亲历过程,积累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具体过程符号化,在感性认识中揭示理性经验,让学生拥有足够的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经验、发展思维。

1.直观操作,支撑经验的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抽象思维相对较弱,感性认识较强,直观操作对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尤为重要。学生在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通过在格子图上的“数”,不仅使验证更加直观,而且更加客观清晰。还有在课件上直观地“移”,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更好地理解了割补前后图形间的联系。最后,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这些教学环节,学生都能直观地感受到转化前后图形间的联系,对经验的积累有了很好的支撑。

2.表象操作,实现知识的建构。

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离不开直观操作,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是浅显的。教师还应设计恰当的活动,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机会。教师在课件上直观演示把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后,教学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没有直观“移”的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再如,在点子图上创作平行四边形,并用算式求它的面积,有些学生已经能脱离具体的“移”,直接用算式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操作,时刻伴随着数学思考,这样的经验对学生来说是深刻的,有效地深化了操作的内涵,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解决问题,应用经验

仅有操作经验、感性经验和思维经验的数学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完整的活动经验的积累不能缺少应用经验。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应用经验的重要载体,获得的经验可以在解决问题中进行证实和运用。新经验还可以在应用中得到再次的领悟和创生,在不断反复、连续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内化。如学生在点子图上用算式解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量出相关数据求面积,以及最后求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都能自觉应用新的活动经验解决问题,在运用新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问题,催生应用经验。让整节课更加有效、有深度。

四、反思交流,提升经验

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有丰富的材料和相应的活动作支撑,更需要适时地反思和交流。倘若活动没有围绕本质内涵进行适时的反思和交流,学生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也将失去数学意义。如果不能将体验抽象、提炼为经验,那么,这种经历、体验就白白丧失其应有的价值。如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移”成长方形和画心中的长方形等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围绕本课的核心知识,回顾、反思前后图形之间内在的联系,与同伴交流、互动,从而提升经验。

实践、经历是经验的基础。学生学习数学需要实践,更需要亲身经历。但经验积累的多少,与实践、经历的多少,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关系。它在于学习者怎样从实践、经历中感悟、反思,不断内化为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数学实践,帮助学生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促进知识建构,最终使学生得到发展。

(浙江省嘉善县大舜小学 314100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研训中心 3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