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运行控制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全面推进产业振兴,“十二五”期间,国内工业将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产业优势将不断增强,因此,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电气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旺盛的需求,这就预示着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由注重专业知识转化为注重专业能力,而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各要素构成有机联系整体,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系统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就是确立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制定评价方式、提供保障措施的过程。按着传统的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是为专业理论教学服务的,因此,实践教学往往不成体系而是夹杂在专业理论教学当中,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技能是孤立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难适应岗位需要,要重新进行再培训。因此,作者经过多年的探究,认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职业标准为基础,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其主导是专业培养目标,而专业培养目标是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以学生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标准为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具体化为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岗位能力,从而制定出本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结构,同时又取决于这些体系的功能水平,在整个体系中起驱动作用。对于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其目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

1.总体目标

具备从事电气技术必需的职业能力,能够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水平。

2.具体目标

依据电工职业标准,我们把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具体目标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分为三个层次:

(1)熟练掌握从事电气类职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焊接工艺方法,导线的连接方法与室内线路的布线工艺等,提高安全用电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2)掌握各类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与检修方法,学会调试、操作由PLC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构成的各种控制电路,培养学生具备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掌握与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相关的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包括企业配电系统的操作方法,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检修方法,智能楼宇设备布线与保护方法,电梯的维护与保养方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以目标体系为引领,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指各个实(下转封三)(上接第196页)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它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受动作用。因此,内容体系的确立是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未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基础,划分实践教学内容模块,根据工作任务设计实训任务,做到需要什么,教什么,按专业大类将实践教学内容按能力层次进行划分,各层次内容应呈递阶型。

根据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可划分为四个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专门化拓展技能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内容体系构建如图1所示。

1.基本技能实训模块

本模块涵盖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基础实训的相关内容,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作必备的测量、安装、调试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与从事本专业工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2.专项技能实训模块

本模块涉及了中等职业学校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主干实训内容,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及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

3.专门化拓展技能模块

本模块是拓展学生专业专门化方向的实训内容,包涵了在从事电气类职业类别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专门化拓展技能训练,可以缩短在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距离。

4.岗位技能模块

本模块是学生通过企业生产实习,掌握电气类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三、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最终目标是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与传统理论教学在方式和目的上都有较大区别。而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以理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转化而来的,其中的一些指标和要素并非实践教学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不能反映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征,无法科学客观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建立能够凸显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制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评价内容,体现全面性

评价内容不能仅仅体现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要对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制定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内容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所规定的中级维修电工技能为标准,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大纲的规定,考核学生对本工种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的理解和运用的程度;考核学生遵守工艺规程、安全文明生产、实习的劳动态度等职业道德的情况;考核学生利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评价形式,体现多样性

我们现行的评价形式大部分还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忽视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评价形式首先要考虑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成果,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与素质、对课程的参与程度等。其次,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口头、书面或者成果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任务后,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者报告,给予一定的成绩。最后,实践教学评价不同于理论考核,仅凭期中、期末两次成绩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应当把课题考核与模块考核结合在一起,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课题,教师要根据操作要求、评分标准,记一次成绩,并记录在学生的实训报告中,在每一个实训模块结束后,由教师根据该阶段的实训大纲内容确定考题,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

3.评价主体,体现多元性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殊性,所以其实践教学的评价主体除了学生、任课教师、听课教师、职能部门外,还应包含社会、企业等重要主体。同时,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时间长且形式多样,除校内完成的实践活动外,更有大量在校外完成的实验、实习、实训等教育培养环节,因此,也应将这些环节纳入到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来,才能真实有效的反映实践教学的成效。

四、以创新发展为目标,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专兼职教师、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三个因素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它对实践教学起着支撑、保障作用。保障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实践教学的成败,同时决定着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程度,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应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精通专业知识、掌握过硬技术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因此,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鼓励教师取得相应的电工专业资格等级证书、开展教师技能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岗位技能水平,同时,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到校兼职,充实实践教学师资力量。

2.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投资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物资资源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能够正常进行的物质保障,目前,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鼓励中职学校充分发挥资金的效能,在校内建立设施完备的、技术先进的实训基地,在校外,选择电气装备水平高、电工岗位多、电气技术应用广泛的企业,与之积极合作,建立稳定的、切实满足学生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

3.构建仿真性实训实习环境,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

仿真性实训实习环境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模仿未来岗位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过程,按照工作任务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同时,按照企业“5S”管理模式,对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因此,实训过程即是工作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缩短了学校与未来岗位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也不例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大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着力培养“一专多能,多岗适应”的电气类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社会对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玉梅.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研究(第1版)[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5.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第1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3]龚文.职业教育“双证书”课程开发论(第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4]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第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