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大部分题目通常可以采取"先设后求"法得到有效解答,但部分情况下,可能会因思维定式导致一些题目的解题过程反而变得繁杂,因而教师还需要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开拓解题的新思路,在提高解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与主动探索能力。本文选取初中数学中的代表性知识点对"设而不求"解题思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设而不求 解题技巧 应用 分析

“设而不求”是数学解题中的常见技巧,相比“先设后求”方法,“设而不求”将解题过程由繁变简,从而有效降低了解题难度,结合初中数学中的代表性知识点,对“设而不求”技巧分析如下。

一、“设而不求”的概念

结合某直角三角形的求面积问题对“设而不求”问题的概念进行分析。已知该直角三角形周长为 cm,其斜边中线的长度为1cm,据此计算三角形面积。解题思路如下:

将该三角形的斜边长度设为z,由于斜边中线的长度为1cm,据此可以得出其斜边长z=2cm,那么再将两直角边的长度设为x,y,总面积为S,根据以上条件可以列出方程[1]

x+y+2= (1)

x+y=2 (2)

(3)

由步骤(1)可知x+y=

将等式两边进行平方可得x2+y2+2xy=6

再将步骤(2)与(3)带入到方程式x2+y2+2xy=6中,简化可得

4+4S=6

因而S=0.5,即三角形面积为0.5cm2。

本题中,只要求了求面积S数值,但通过使用“设而不求”,在设置未知量时多设置了x与y两个未知数,利用各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建立等量式,利用方程最终算出S的数值,x和y就是典型的“设而不求”数值 。[2]

“设而不求”中所设的未知数,我们又称之为辅助元素,作为为了解决问题而增设的参数,能够有效联系题中给出的数量间关系,从而发挥桥梁连接作用,联系未知数和已知数。[1]

二、利用“设而不求”解分数方程中的未知数

以某分数方程题为例,对解答分数方程时“设而不求”技巧的应用进行分析:

题目:现有可约分数 ,求自然数n的最小值。

解题思路分析:

既然已知分数 可约分,则不妨设分数和分母两者的公因数为x,且x>1。

另外设分子n-13=xm1 (1)

分母5n+6=xm2 (2)

且m1 ,m2均为自然数。

则由方程(1)可知n=13+ xm1

将此方程带入方程(2)则可得出等式5(13+ xm1)+6= xm2

进而得出71+5 xm1= xm2,化简为x(m1-5 m2)=71

考虑到71为质数,且x>1的自然数,因而x=71

得出n= m1×71+13,n的最小值为84

综上所述,在解答分数方程式时,通常可以合理使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一般情况下为先设定未知数,再逐渐带入分式,利用分数分子与分母间的关系和分数特质,得出多个解答方程式,联系这些式子进行演算,进而得出最终答案。[3]

三、利用“设而不求”解答几何问题

以某几何问题为例,对解答分数方程时“设而不求”技巧的应用进行分析:

题目:在某直线上一次存在四个点,分别为A、B、C、D,证明AD?BC+AB?CD=AC?BD。

解题思路分析:

证明 设AB=x,BC=y,CD=z

那么根据直线特性可知AD?BC+AB?CD=(x+y+z)?y+xz=y(x+y)+z(x+y)=(x+y)(y+z)=AC?BD

综合该题解题步骤及思路,可知引入代数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得几何证明问题更加简单。灵活的运用代数知识解答几何问题,能够有效简化原有的证明题,通过“设而不求”技巧的运用,能够有效降低几何题整体难度,促进学生更快掌握解题方法,培养解题思路。上题中所设线段长度,在进行证明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桥梁连接作用,优化了证明过程,要证明的问题更加明晰 。[2]

四、利用“设而不求”转化方程问题

以某方程题为例,对解答分数方程时“设而不求”技巧的应用进行分析:

题目:现有方程x2-11x+(30+K)=0有两个根,且均大于5,求实数K取值范围。

解题思路分析:

设y=x-5,则x=y+5那么

原方程可以变换为y2-y+K=0

又因为x>5,故而y>0

所以原方程有两根且均为正根

那么(-1)2-4K≥0,且K>0,最终得出0

综合上述解题思路及步骤,在方程问题的解题过程中,首先应该找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设而不求”方法,把较为复杂的原方程式进行简化,最终解题的方法就是寻找相应字母来代替代数式。在例题中,已知方程的两根大于5,那么为了得出新方程,设根减5为新的未知数即可,最终由两根均为正根得出实数K的范围[3]。

另外,在实际运用“设而不求”解题技巧时,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设立未知参数。在参数设置时,引导学生只求必要参数,找到关键参数,还要培养学生准确总结关系式的能力,避免学生解题绕远路。最终总结出关系式后,要进一步消除不必须的参数,结合韦达定理等方程常见定理与计算方法,得出答案。[4]

结束语:

“设而不求”的解题技巧,立足于数学问题的整体结构意义,又注重后期的灵活变式与整体思想的合理运用[4]。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整体思维领域,培养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广泛发散思维,灵活变通。尤其是针对代数与解析几何等数学问题,巧妙的“设而不求”能够发挥明显作用,最大程度上减轻计算量,精简计算过程,有效提高整体解题效率。在难度较大的应用题解题时,适当采用“设而不求”方法也能让题目相对简化。随着数学教学方法的丰富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结合课本基础知识,充分培养学生的“设而不求”解题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金芳.浅议初中数学中“设而不求”的解题技巧[J].考试周刊,2011(78)

[2]毛庆荣.如何用“设而不求”解数学题[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08)

[3]何永荣.初中数学“设而不求”解题技巧初探[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0)

[4]彭翔.设而不求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