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遵从良知,恪守底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遵从良知,恪守底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记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笔者十分认同有关传媒人素质的“蜂巢理论”,即有火一样的激情,有海洋一样的胸襟,有钢铁一样的脊梁,有慈母一样的爱心,有猎犬一样的敏锐,有冰山一样的冷峻。这六个方面构成一个蜂巢,传媒人就是在这个巢中成长的蜜蜂。从业四年多,笔者也有一些关于这份职业的感想。

拒绝刻意抢眼,恪守伦理底线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群体利益碰撞过程中,显现出诸多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肩负舆论监督之责的媒体,有义务激浊扬清、维护公平正义。不过,个别媒体记者为了博得眼球效应,虚张声势、夸大其词,越过底线制造虚假新闻,扰乱视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效力,堪称“核爆炸”。个别媒体记者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虚假新闻,比如,今年国庆节期间,南京某媒体发表的《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宾利轿车》引爆网络,该报道渲染的极端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挑战着大众的神经。后经调查,此为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作者,多是为了引起轰动,制造“影响力”。

新闻人要考虑把公众导向何处,起码有两条标准,一是政治标准,新闻报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大;二是道德标准,以新闻素材作为载体,致力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这两条标准构成新闻采编的价值体系,并主导着记者的价值取向和职责定位。

宁可放弃活鱼,不可伤口撒盐

按照新闻界最新的观点,记者被定义为“专业的信息传播者”。为了获得目标信息,各路记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施展各种手段,只为掌握更加充分的信息。特别是面对同题新闻时,各家媒体贴身肉搏,竞争尤为激烈。“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如是说。当获取信息的过程碰触到受访者的“伤口”时,是为了获得信息不择手段,还是回归人性、对良知负责?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在记者工作中,深入一线才能抓到活鱼。然而在事发现场,面对活鱼,也有纠结的时候。比如,刚刚发生一起灾难,各路记者接到线索赶往现场,此时伤者家属悲痛万分,面对记者的到来,深处痛苦中的家属一般是排斥的。此时是问还是不问?是在伤口上撒盐,还是尊重对方不去打扰?记得刚入行时,有电视媒体出镜记者问:“你怎么伤的?当时怎么发生的事故,给我说说吧……”眼见对方不理会自己,这名同行仍穷追不舍。

在类似突发事故采访中,这种伤口撒盐的举动,是极不人道的行为。一个越过做人的基本底线,为了挣到工分而不择手段的记者,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记者。

保护记者权益,期待法律跟进

就职业特质而言,记者的社会责任感尤其强烈,似乎有着天然的道德义愤,对于社会的各种不公正现象也格外敏感。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那些躲在阴影里的人和事,忌惮被曝光,极力阻挠记者的舆论监督报道。他们对付记者的手段各式各样,恐吓、闷棍、非法拘禁、围殴,类似“20万买你一条腿”的威胁并不少见。2010年,笔者采访一起渣土车致人死亡的车祸时,光天化日下遭遇十几名壮汉围攻。每每面对这种情况,因为缺少专门的法律保障,我们总是感到很无力。

媒体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重要载体,是传播正义、弘扬正气的舆论工具。保护记者,就是保护新闻的真实,保护舆论监督的正确导向。支持舆论监督,必须从保护记者的法律层面来审视,通过立法保护记者的采访权,已刻不容缓。作为一线记者,我期待国家立法部门尽快出台保护记者的专项法律法规,让打击报复记者的“黑手”不敢肆意伸出。只有这样,当面对死亡、暴力、威胁、诉讼、骚扰乃至漠视时,媒体人才会依然勇往直前。

面对家庭生活,内心总有愧意

四年多来,在记者岗位上,我一直保持着当初的那份激情,并且享受着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遗憾。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当在外边采访了一天,回到办公室准备写稿时,正是别人下班的时候。弄完稿子后七八点钟,等回到家里,孩子往往已经睡下。每当这个时候,内心便觉得对家人很是歉疚。

(作者为生活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