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言的审美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言的审美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语言文字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一、语言文字的表述美

汉乐府《陌上桑》,写罗敷的美,最打动人心的,不是服饰打扮,而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写罗缚本人长得怎样,而写罗缚的美给人的感染力。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曾经写过一个美人的形象,他写到“天下只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仅这样,这位“东家之子”的美还是抽象的。而后当他又写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则阳城,迷下蔡”时,“东家之子”的美便具体直观地显示出来了。白居易《琵琶行》诗写琵琶的声音,运用比喻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不仅写了听觉,还写了视觉、触觉。这样写来,让你觉得声音很美。近现代文学中的美文同样数不胜数,诸如《荷塘月色》《雨中登泰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二、语言文字的人文美

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种从形式到表达充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的语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在辽阔肥沃的华夏大地上,在封闭、自足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了整体、统一的民族意识。“天人感应”“君神合一”的观念使中国人塑造了追求和谐、稳定的民族性格。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个体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长于综合而略于分析的民族思维方式。汉语重整体、重和谐、重意合的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意识、性格和思维模式的积淀和投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汉语词汇的发展。上古神话、寓言故事、名人轶事、诗文名句、佛教教义等融汇、渗透到了数以万计的词语、俗语和成语典故之中,更为华夏语言平添了无尽的美感。

三、语言文字的情感美

统观语文教材,入选的作品一般为名家名作,情文并茂,课文本身蕴涵丰富的情感。这其中有人类的本能情感:喜、怒、哀、乐、爱、惧、恶、欲,有骨肉情、师生情、友情、爱情。“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三国演义》中讲到刘备的临终托孤,他在白帝城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指着阿斗说:“君才十倍曹丕,孺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然,君可自取。”这话出自肺腑,“不务胜人,而务感人”,这就更打动了诸葛亮,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除完成认知目标的教学任务外,还应深入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当然,以上所谈的语言文字中的美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泾渭分明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美的具体性和美的情感性,决定了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以丰富审美对象中包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涵的理性。当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感受、领悟、体验系统,即审美心理结构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