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丹青与纪事 舍此复何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青年书法家、小皖女杨洁其人其书
在安徽仙寓山开会,偶遇杨洁――一个常带微笑、不大开口的女孩子。那是一次文学会议,主要议程过后,主人将与会者引至备齐文房四宝的案几旁。现在的多数作家,乃文人而非墨客,有写字的,有码字的,有敲字的,只有少数间或伺弄几下毛笔的,所以拍马上阵者寥寥,鄙人忝列其中。勒马回阵,看到旁边人头攒动,很多人正在欣赏一位年轻姑娘泼墨挥毫。凑近前去,一个三升斗大的“茶”字赫然凸现在眼前。我暗自说道:好!浑厚沉稳,笔笔藏锋。再看题款、落款,端秀,规范,显然经受过不同一般的专业训练。
从同行的皖籍作家朋友处得知,杨洁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毕业,篆、隶、楷、行、草都颇在行。自1997年以来,作品多次在合肥、杭州、台州、兰州、中国美术馆展出,甚至在美国华盛顿博物馆的中国书画展出中,也曾有过其笔墨的风采,多幅作品见于《书法》《书法世界》《安徽书坛》等刊物,如此说来她已然过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阶段,可以寄望于“今年花胜去年红”的绚烂了?
有年岁稍长的安徽文艺界人士称之“小皖女杨洁”,杨洁对这一称谓早有“受之”之意,这不难理解――出生合肥嘛。而她的童年却是在位于鸭绿江畔、北依长白山、南临黄海、美丽而诗意的丹东度过的。童年决定一生,除了缘于父亲爱好书画的基因以外,她自6岁接触到笔墨之后便再也不曾放弃临池习字。当时她诚然不知艺术的最高宗旨是自由,是创造,不懂得文学、书法、音乐、舞蹈这些艺术门类的鸿博、幽奥与精深,只是直观地感觉到笔墨、线条有其它事物无法取代的美、摄人心魄的美,有一种让人想融化其中的美,这对于一颗幼小的心灵、对所有的富于审美感知力的心灵难道不是已经足够了?
童年弄笔摹习,寒灯夜雨,偶尔还会“一灯小如豆,长夜不成眠”(安徽籍书法大家林散之语)。“您知道我的启蒙老师是谁么?如今的丹东市书协主席孙勇先生”,杨洁跟我说道。我们在仙寓山景区参观的山路上,杨洁的回忆充满感激之情,“我真的是福分不浅。”假如镜头闪回18年前,我们不啻会看到令人感佩的一幕:一个6岁的孩子,每天骑着童车,往返于七站路里程前往求学――汽车的七站路,求学之路,求真知的路,谁确切丈量过它们有千里万里?大约在她上六年级时,小杨洁的羽翼有了想飞的欲望,有了要参加社会书法活动、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愿望,这怯生生的振翅一飞,有了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她的一幅作品在一个名为“赛克勒杯”的国际性书法比赛中,荣获青少年组二等奖,于是信心倍增,热情更涨。
时隔经年,杨洁随转业到地方的父亲回到安徽,她虽然长大了些,长高了些,毕竟还只是个孩子,一边求学数理化,一边继续研攻书法。练字临帖,在柔软无骨的宣纸之上旋转舞蹈。尽管走得艰难,但她坚忍、自信。心中有追求,笔下自然就有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熟悉她的人都说,这孩子看上去弱小,却有潜在的巨大能量。作家史蒂文生说:“寺院的钟声把每一天分成几个易于处理的部分,不是每每给许多家庭带去精神的安宁与肉体的健康吗?”小皖女在安徽读书求学期间,正是在书法艺术的钟声里,分解着时间,聚合着艺术,知其难,探其境,得其韵,从而获得精神的安宁和心灵的愉悦。
由于机缘,我得以品读到杨洁的较多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位相对“全能型”的选手:篆书,圆劲含蓄,沉稳妍美;隶书,干湿浓淡相宜,浓厚之处见淡墨;楷书,灵劲自然,随机生发;草书,飞流直下中又从容不迫,直抒性情却张弛有度,获得同仁好评和读者青睐。现在,她已圆满修完学业,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士学位的身份回到了皖江大地,笔耕不辍,常悟常练,成绩斐然,毕业不到一年时间内,她先后夺得安徽省首届临帖大展奖、全国第六届楹联展入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大展入展等荣誉,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书法艺术的强劲创造力。
“2006年去中国美术学院读书,对我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拐点’。一定要抓住这天赐良机,在这里大补一课,无论是理论上的、技法上的,还是实践与探索中的。”她依旧是少言寡语,孜孜以求,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校舍,孤身一人走在通往宿舍的漆黑小道上。课堂上,她心听手记;下课之余,她仔细揣摩消化;节假日,她躲在宿舍泼墨挥毫。她临山人,临王羲之《澄心堂帖》、《戒酒帖》、《兰亭序》,临六朝墓志,最喜欢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那种狂放不羁、连绵不绝、千变万化的用笔和行云流水的气韵。“我清楚,面对前人,面对来者,任何丝毫的懈怠都是对书法艺术的不恭。须心摹,才能有手追;须心摹有得,才能手追有成。我最推崇的莫过于中国近代文化怪才林纾的一句话了,林纾说:‘取经于左氏传、马之史、班之书、昌黎之文。以此为四者,天下文章之祖庭也。’”书法天地,天高水阔,每一位学子都要为自己的心灵争得更大的自由,通过书写,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舞蹈。大学最后一年开草书课,她坐在课桌前想到的是:盛唐的草书不正是这纸上的强烈舞蹈吗?
她还想到了李白、李商隐、李贺、王维,因为书法,她觉得一下子与遥远的大师缩小了心灵距离。那一年,浙江省举办全浙江范围之内的书法大奖赛,参赛者如云,不乏书家名流,学院里不仅所有同学都参加了比赛,连老师也挥毫上阵,让人们惊奇和惊喜的是:杨洁,这位20刚出头的小皖女,却在全学院独善其首地夺得了“全浙书法大展铜奖”。这一年,她的作品还获得了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提名奖、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入展提名奖。关于她在西子湖畔的学子生涯,“杨洁书法工作室”博客中也有反映。
如果说,当初她对书法的选择是正确的话,那么,她回到皖江大地这块出英雄出才子的地方,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安徽有“尖如锥兮利如刀”的宣笔,有“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的歙砚,有以檀皮配以砂田稻草浆研制而成的宣纸,有“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徽派印章,更有深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蕴涵。这是一块有悠久传统的艺术热土,艺术的息壤。我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每年都会看到许多学子,不管学业是否有成,都要扎根或漂泊在北京,好像不留北京就无法报效国家,不进合国工作就不能服务全人类,结果失去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土壤、条件,以致十年无成、扼腕后悔。所以我尤其鼓励杨洁回安徽发展。耿《咏宣州笔》中有四句诗,“落笔惊风起,摇空露浓;丹青与纪事,舍此复何从!”不仅说的是笔,也说的是书者,荡元气于笔端,寄妙理于言外。“言外”包括字里和字外,说的是所有人都应该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在行文即将结束时,杨洁一再告诉我不要有太多溢美之辞,她说她的事业还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得到前辈大家和各路同仁的关爱和批评,她是真诚的,她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期许的目光。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在这里要提醒和告诫小皖女杨洁的是:当阳光和鲜花向你微笑与绽放时,狭隘与妒嫉也可能随之而来,重要的是你要打开所有的窗户,抬头望月,低头书法,在一抹墨香中绽放你的心扉;惟其如此,才能站得更高,遥眺远方,让生命之树和书法艺术之树常青!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