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武鄂黄黄产业结构转换力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武鄂黄黄产业结构转换力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作为武汉“1+8”城市圈的重点核心发展区域,其产业结构对整个城市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产业结构现状作出分析,测算四个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和三次产业区位商。然后通过对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分析,得出相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从而达到地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圈;产业结构;区位商;转换力;主成分分析

Abstract:As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development area of " 1+8" Wuhan megalopolis ,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u E Huang Huang town concentrated area to encirc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 the pres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situation of the town concentrated area.Then we calculate the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four citys and the location quotient of the three industria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orce of region industry structure, we can get relevant industry policy and the strategy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Then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reasonable and high change.At last,it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Keywords:megalopolis;industrial structure;location quotient;transformation force;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59-02

1 引言

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以武汉、黄石、鄂州、黄冈都市区(除大别山沿线区域,包括团风、黄州、浠水、蕲春、武穴)为主体,依托贯穿湖北的长江经济带,在武汉城市圈发展中具有龙头作用。城镇密集区位于武汉“1+8”城市圈中东部,是目前武汉城市圈内经济实力、产业基础最好的一条经济发展带,被认为是中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区域内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竞争力较弱的问题。特别是武汉、黄石、鄂州,作为湖北老工业基地,已形成鄂东冶金工业走廊,但优势产业具有一定同质性,产业结构较单一。如何在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内协调好三大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态势,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所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 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0》统计,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1136元、31308元、23580元、10930元。如表1所示,武鄂黄黄四城市三次结构分布表现为:2009年除武汉市第三产业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另外三城市依然保持“三二一”的老旧结构,表明现阶段城镇密集区仍大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主导产业内,又主要以冶炼、建材、化工为主。各城市主导产业现阶段仍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产业多有雷同,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对于区域范围内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相关研究,主要方式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唐磊、曾国平(2005)通过区位商分析法、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由表2可得,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内,武汉的第三产业区位商为1.16大于1,表明武汉的第三产业具有较为突出的比较优势,而其余三城市第三产业区位商均小于1,不具备比较优势。鄂州和黄冈优势产业仍停留在第一产业,特别是黄冈的第一产业区位商达到了2.86,过度倚重第一产业。这表明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内各城市分工不明确,城市特色不明显,在低水平上雷同。同时也表明,武汉目前还没有发挥其“极核效应”,没有带动其余城市发展各自比较优势产业。

3 产业结构转换力评价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长期过程,指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及相应的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顺序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早在100年前就揭示了这种变化的机理:在产业演进、升级过程中,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导致就业人口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性演变。产业结构转换是一个短期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反映特定产业部门就业人口和产值规模的变化、主导产业(群)的更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对比关系变化等。基于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分析而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能有效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转变,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长期的良型演变。

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任何单一的指标不可能全面衡量―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因此,要从整体上衡量某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应选择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1)供给推动力因素。选取劳动生产率和万名职工拥有的科研人员标识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用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反映该地区的制度创新能力;以人均GDP、投资率、GDP增长速度、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人均利用外资等指标反映地区积累能力。

(2)需求压力因素。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用居民消费水平代表地区消费需求的规模状况;用居民非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反映地区满足基本生存必需后的需求层次;用农民人均收入水映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用非农业人口比重反映城市化水平。

(3)结构因素。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代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反映一个地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如何从多个指标中寻找出几个相互无关的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从而在不丢掉主要信息的前提下,避开变量间共线性的问题,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运用上述指标体系,结合武鄂黄黄实际,选取如下指标对各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分析:Xl:劳动生产率 (地区总产值与就业人数之比)(万元/万人);X2:人均GDP(元/人);X3:实际利用外资(元/人);X4:GDP增长速度(%);X5:居民消费水平(元/人);X6:农民家庭人均收入(元/人);X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8:城市化水平(地区非农业人口与总人数之比)(%);X9: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GDP)(%); x10:人均基本建设投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与总人数之比),见表3。

在spss软件中对各要素进行打分(见表4)。

影响产业结构转化力的因素排序为: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劳动生产率、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人均基本建设投资、人均GDP、GDP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市化水平、外贸依存度。武鄂黄黄城镇带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力排名为(表5)。

武汉的产业结构转化力优势明显,有较大的潜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在国家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应积极依靠政策倾斜,利用优势条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鄂州、黄石、黄冈产业结构转换力相对较弱,还不具备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条件,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从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力较大的因素入手,提高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力,为未来的城市产业结构转型打好基础。

4 发展对策建议

4.1积极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促进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在现阶段,武鄂黄黄城镇密集区应围绕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指向,重点理顺三次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加速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利用区域内现有的重工业基础并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第二产业的企业竞争能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农民增收三方面为核心提高农业技术、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巩固城镇密集区内(如黄冈)作为省内粮食主产区的地位;紧握服务业在工业化中期具有较大提升空间的特点,努力发展配套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增强与第一二产业的互动。

具体措施运用上,坚持产业结构与所有制、就业结构、 体制创新调整相结合,充分认识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使得国有资产快速重组和优化。满足国内外市场的特点和需求,在制度上有所突破, 集中实力做好国际性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与此同时, 通过合作等新方式,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中小企业良好生长,引导市场新走向,实现地区就业分流。

4.2分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产业的空间布局。

针对四城市现有产业水平和经济资源不同的现状,再根据前面的产业结构转换力分析,打造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合理分布。首先,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重点支持工业的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同时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区域内美丽的自然风光优势,整合天然资源,协调四城市内部的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发展和强化以武汉为核心的中东部产业群。再次,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倡科技兴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依托各地区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逐步完善特色。

参考文献:

[1]P. Haggett. Geography―A Global Synthesis[M].Pearson Hall,England, 2001:233-260.

[2]孙志远. 长三角中心城市工业结构研究――基于产业同构性的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15-19.

[3]林兰,叶森,曾刚.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1):7-9.

[4]陈先强.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0-121.

[5] Francois Perroux.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 64 (1):78~102.

[6]Chong-En Bai, Yingjuan Du, Zhigang Tao, Sarah Y. Tong. Local Protectionism and Regional Specialization: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2).

[7]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2.

[8]余斌,冯娟,曾菊新.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J]. 经济地理,2007,27(3):428-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