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时期偶像崇拜冲击下学校榜样教育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时期偶像崇拜冲击下学校榜样教育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新时期偶像崇拜对学校榜样教育的冲击

作为普遍存在于青少年学生中的一种亚文化和特殊社会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是广大青少年在一定成长时期的必然心理需求和过渡性需要,往往能够反映青少年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因而具有自发性、认同性和情感性的特点。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和矛盾,当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时就会使他们转移对亲人的依赖而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而当今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学生将这些明星偶像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由此导致我国传统的榜样教育因偶像崇拜的出现而逐渐趋于边缘化,传统榜样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1.相对于偶像崇拜而言,传统榜样教育缺乏多元化和亲切感

当前我国大多数青少年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与学校为其确立的榜样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崇拜的偶像倾向于歌星、影星、体坛明星等人物,因为他们在年龄、性格等方面与青少年有较大的接近性,通过对他们的关注可以获得一定的娱乐和满足,也可以抚慰青少年的心灵。例如周杰伦的音乐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口味,周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优秀的才能,同时负面新闻较少,因此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而传统榜样教育所树立的榜样形象呆板,缺乏现代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往往是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通常是通过教材或教师呈现给学生。这种人物树立的模式与当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相背离,人物形象往往类同化,没有个性化差异,无法反映多元化的时代气息。加之选取的榜样对学生缺乏亲和力、层次感,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因此无法调动青少年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和榜样之间产生了距离感,由此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偶像与榜样的分离导致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时的榜样就是偶像,偶像也是榜样,二者具有同一性。随着文化多元化和青少年文化心理的纷繁复杂,榜样教育显得枯燥无味,远远跟不上青少年的心理文化需求,教育榜样和偶像从此一分为二,而偶像的消费属性、娱乐属性和享受属性进一步彰显。主要是由于传统榜样的形象都是高度完美化的,这与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化、主体意识的觉醒等趋势不相一致,由此脱离了青少年生活的现实。

3.相比“自下而上”的偶像崇拜,“自上而下”的榜样教育存在严重的现实缺位

当前的偶像崇拜往往是经过“由下而上”的途径,青少年学生借助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通常能够得到同龄人中较多数人的接受、崇拜和学习。相对于传统榜样教育而显得更加多样化、大众化。传统榜样教育中榜样的确立往往是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国家根据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社会建设的需要来树立某种形象,并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这些抽象内容的表现物,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榜样。榜样确立之后往往通过道德知识向青少年进行单向式灌输。这种榜样教育很少将榜样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及其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导致严重的现实缺位,使青少年与榜样之间产生隔膜与距离。

二、吸收偶像崇拜的合理因素,促进榜样教育的创新发展

鉴于偶像崇拜某些合理因素与榜样教育一样都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榜样教育中吸收偶像崇拜的合理因素将会促进榜样教育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同时,榜样的力量可以化解青少年的烦恼和困惑,丰富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德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在榜样教育中更多地理解偶像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的认知教育和疏导,不断推动榜样选择的多元化,有可能促使偶像向榜样转化,增强学校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缩短学生和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拓展榜样教育的新途径。

1.榜样的选取贵在真实,要注重亲和力和多样化

学校教育中榜样的选取应当是真实的、能够被青少年接受和认同的。所谓真实,是指榜样的典型事迹是源于真实生活而非虚构的。由于现在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往往不相信有完美无缺的榜样,从心理上难以接受抽象空洞的榜样典型。因此德育工作者应当吸收偶像崇拜所具有的现代人的亲切感和真实感等合理因素,选取具有亲和力和真实感的先进典型做榜样。

所谓多样化,是指榜样的选定应当尊重青少年需求的多样性特点。榜样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切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如果还是用同一个榜样来教育全部学生,这样的榜样肯定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认同。因此,选定的榜样既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分子,也可以是全国范围内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还可以是热门产业中的成功人士,如IT、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2.榜样教育方法贵在创新,要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线

榜样教育要同时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线,一方面要改革自上而下的宣传方式,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及心理状况而开展。榜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道德的弘扬,还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寓抽象的道德和崇高的人格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而且要把人之常情刻画进榜样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切身感受到榜样和偶像一样都是这个时代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事迹都是每个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榜样教育新阵地,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引导青少年更好地利用网络榜样教育资源,鼓励其寻找可见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

3.榜样人格贵在感染力,要实现从品德认知到行为的转化

学校榜样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心理要素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获得均衡发展,从而实现从思想政治品德的认知到思想政治品德行为的转化。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化是榜样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一环。由于榜样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人格的这种全面统一具有多方面的感染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借鉴偶像崇拜所具有的时代感、亲切感和感染力、感召力,及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的强烈震撼和冲击等合理因素,深刻挖掘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榜样敬佩、信服、信赖等心理体验和对崇高精神的向往和追求,并逐渐从对榜样的情感认同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意志和决心。

4.榜样激励贵在启迪人生,要力求触动情感、感化心灵

在榜样教育中,榜样作为激励价值的载体和体现者,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它承载着同时代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价值化身,激励着受教育者思想品质的发展方向。榜样激励可分为外在激励、场景激励、内在激励。榜样的外在激励是指榜样所拥有的包含德行、品格、气质、审美、能力等在内的形象人格化,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心理,从而不断改进自我、超越自我,拥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加完美的形象。榜样的场景激励是指榜样的先进行为、优秀事迹能够震撼人、感染人、启发人、鼓舞人,促使人自觉地以榜样行为为对照,主动仿效榜样的行为方式和矫正自身行为。榜样的内在激励是指榜样所体现出来的崇高、伟大精神,如公而忘私精神、勇于改革精神、百折不挠精神、不怕牺牲精神等,能够唤起人的革命意识,激发人的斗志,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奋进、争先的推动力。无论何种激励都必须保证榜样来自现实生活,并具有偶像崇拜一样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具有触动人的情感、激起人的情感共鸣的特质。只有触动青少年的情感、感化其心灵,激励作用才会持久,才能使青少年上在情感上和目标上产生趋近的愿望。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正视网络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的成长心理,要思考如何结合时代特点,科学合理地树立榜样,要科学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努力促使其转变为榜样力量,从而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提供有益的生活向导和学习楷模。

参考文献

[1] 潘美金.新时期榜样教育的个体价值诉求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 陈万柏,何英.对青少年榜样教育效应弱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

[3] 萧坊.不识雷锋:传统榜样教育的尴尬.师道,2007(6).

[4] 胡桂锬.榜样教育的反思与方法论重构.中国建设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