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问故我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问故我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智慧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快乐的思维驿站。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有效追问,其实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定教”的微型诠释。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更加体会到有效追问带给课堂的精彩。

一、有效的纠错追问能让学生迷途知返

叶圣陶曾有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非常正常而且是难以避免的。学生在探索知识的旅途中,同样会发生很多错误。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在错误面前稍作停留,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案例再现】教学《孔乙己》片段:

师:以嘲讽孔乙己来娱乐自己的冷漠看客,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1:使孔乙己在悲惨中死去。

生2:使鲁迅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也变成了冷漠的人。

(显然,这个学生误把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和作者鲁迅画上等号了。)

师追问:看来鲁迅的经历还真丰富,《孔乙己》里在咸亨酒店当过伙计,《藤野先生》里告诉我们曾东渡日本学医,《狂人日记》里却又不幸神经失常,最后,还成了伟大的文学家。力求用文字来摇旗呐喊唤醒国人麻木灵魂的鲁迅先生,他真的曾那么冷酷地对待过孔乙己吗?

生2(恍然大悟):我忘记这篇是小说了,小说里的“我”并不一定是作者。

师:对。这篇小说中的“我”并不是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安排小伙计这个角色,却大有深意……

【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发生错误,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散文,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形成了思维的定势,“我”就是作者。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我要感谢这位出现错误的学生。他的出错是那么自然,他犯的错,把教师和学生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小说中线索人物“我”的作用上来。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有效追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把修辞和说明方法混淆了,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杂糅了,主题理解偏差了,文言文解释短路了……凡此种种,如同知识的嫩芽旱的牢笼死死网住,这时教师的启迪如同载着雨滴的云朵及时降临,一两拨千斤的语言,把那个“迷途的羔羊”顺利地牵引了回来。在这同时,也带回了可能会犯错的一大批同学。

二、有效的启迪追问能使课堂教学画龙点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有多少意外不可以预约?有多少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启迪式追问,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案例再现】《谈生命》教学片段:

师:读文章最高的境界是涵咏品读,读出灵魂,读出自己。请大家结合“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谈谈你的理解。

生1:黄莺清吟如同别人对你的赞美,杜鹃啼血就像听到悲伤的消息,而枭鸟的怪鸣,可以联系到他人对你的责难。

生2:黄莺清吟是和我一起欢笑的人,杜鹃啼血陪我一起痛哭的人,枭鸟的怪鸣指的是在我痛哭时欢笑的人。

师追问: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同学们,对那些枭鸟怪鸣般的责难与幸灾乐祸,你会报以怎样的态度呢?

生1:如果我因此失落颓废,不是会受到更多的责难吗?我会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就算没有黄莺清吟,我也会唱歌给自己听。

生2:我感谢那些在我哭泣时幸灾乐祸的人,我不能让别人左右我的生活。

【教学反思】《谈生命》的作者以达观的胸怀书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我们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认识。如果学生的理解止步于生命中会有来自外界的各种“频道”的声音,而不去自我追问“面对责难与讥讽,我该如何?”那就和作品的主旨擦肩而过,也不能在情感上种植这样的观念: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教师的启迪式追问,巧妙地处理了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有效的顺延式追问能使学生拨云见月

有时想想,语文的课堂教学真的只能是农业而非工业。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出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时令的,成长规律的。更重要的是,长在农田里的,没有完全一样的禾苗,没有完全相同的谷穗。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固然非常丰富。但有些往往是学生探索失败的一个例证,又或者,对于一个话题会百家争鸣,不可定锤。教师的提示性追问就要让学生拨开自己看不见的云雾,在他自己的角度去仰望青天。

【案例再现】《那树》教学片段:

师:那树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又在一天深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那树的消亡到底是不是悲剧?

生1:是悲剧。大树被砍了,连蚂蚁也来参加葬礼。动物王国的恻隐之心也恰恰是作者的恻隐之心,作者觉得那树是不应该被砍的。

师追问:这场冲突以大树的信仰消亡为结局,的确有几分悲剧色彩。所以你认为作者也觉得那树不该砍。是否是悲剧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谁?

生2:那树。

师继续追问:那树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的?

生3:在屠刀面前,那树是坦然从容的。“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师小结:在经历过自己的辉煌后坦然接受退出的命运,坦然地用自己年迈生命的消亡换得新生事物的成长。看来,大树最终的消亡不是喜剧,不是悲剧,而是正剧。

【教学反思】在这个片段中,老师的追问是有指向性的。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追问,使学生的发现走出了主题理解的歧途。因为此文语言悲愤而深沉,不少读者容易单纯地理解为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其实不然。本文写作大树命运引发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只是期待以更好的文明来取代已有的文明。

顺延式追问,避免了痕迹明显的牵引,多了顺藤摸瓜的喜悦。教师的顺延式追问,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让学生巧借文本,用思维之光拨开误读的云雾,领会创作者的用意。

“最清晰的脚印,总是印在最泥泞的路上。”对于有效追问的体会恰恰来自于自己上课时曾有的盲点。不知道怎么给足面子地纠错,不知道怎么不露痕迹地启迪,不知道怎么水到渠成地顺延。反思,让我明白了提问的学问,追问的技巧。“我问故我在”,有效的追问,终将使教师把教学中的“?”拉直成豁然开朗的“!”。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世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