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手写进化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书写从艺术沦为技术,又从技术上升为艺术,这其中蕴含的是时代变化的逻辑。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邮箱开始写信,打开MSN、QQ开始聊天,申请博客开始记录感悟点滴时,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手写消失的时代,手写作为生活方式宣告了死亡。然而从艺术到技术,又从技术到艺术,不仅仅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还蕴含着时代的内在逻辑。
作为技术存在的手写方式
仓颉造字而鬼神哭,可见大自然是多么不情愿让一种与天地沟通的神秘力量被人类掌握。从古埃及人用芦苇造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笔”开始,书写就成为了人类专有的一门技术。
这种技术的意义是空洞的,它不能给处于开初的人们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收益,除了能在后人的历史评述中成为人类脱离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人类立刻发现了书写的另外含义。
书写,意味着记录,意味着对事件的掌控。话语权,突然一下子就跃入了人类的视野。从董狐到太史公,书写代表着对事实的描述和观点的选择性过滤,书写的神圣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世界各族文化中,书写都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行为,书写者和书写技术都属于高层的范畴。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都可以找到“惜字宫”这个地名,“敬惜字纸”这句古训道出的就是对书写的崇拜。直到今天,写字也是一个大多数人看来神圣而高尚的职业,被赋予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就连崔健的新歌里也要唱道:“只要我有笔,谁都拦不住我!”
书写在神圣化的同时,也就因此而变成了一门艺术。在平民难以得到教育的时代里,书写向来都是由士大夫阶层垄断,他们把书写这门原本发端于生活的事情艺术化,从而发展出纷纭复杂的书法艺术。当书写叫做书法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已经上升到美学层面。
从传说的蒙恬造笔开始,毛笔的天下延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我国体验了一次换笔经历,那时是用硬笔取代毛笔。然而,真正轰轰烈烈的书写变革发生在1990年代。
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不会忘记庞中华和席殊这两个名字,他们代表着当时中国社会对书写的迫切渴望。当时所有学生的书包都不会少了硬笔字帖,用硬笔来写小楷字成为一时的风尚。这个全民痴迷的书写运动,透析出的不仅仅是平民因为书写工具变化而对书写重燃渴望,更多的是因为时代需求。写一手好字可能会成为求职成功的敲门砖,这是当时每个人都坚信不移的理念,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那个电脑并不普及的时代,有什么能比写得一手好字更能展示自己的才情呢?但曾经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书写,如今放下身段作为求生技术而出现。
不管什么生存形态,书写至少还是和人们紧密相关。今天的人们,又体验了一次换笔经历,这次是用电脑键盘取代硬笔以硬质地材料作为书段的工具,如钢笔、木笔、铅笔等。
当全体人民换笔以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也将同手稿一起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中国的书法是关于中国文字表现的艺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经历了由象形到抽象的审美变化。所谓“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书写流露出来的是书写者的气质和心境,它是人达到与自然沟通的契机,使人书笔相忘,天人合一,这种体验非手写不能。随着电脑普及率的一路上升,手写不再成为职业要求,手写渐行渐远,键盘取代手写的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中国,书写是读书人基本的交流方式,书写也是中国文字的最基本的载体,古人享受着书写也创造着书写。但是到了今天,从毛笔到钢笔、圆珠笔再到键盘,那种软笔的书写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
手写作为艺术的复兴
当打字成为一门技术,书写自然就抽身而再次成为艺术。
我们的世界已推衍到一个可以把“启功体”和“舒同体”一道转为电脑字库一格的地步。当刚离世的书法大家启功创造的“启功体”沦为电脑里“启功字体”时,它就已变成了另一种文字,从此无人再懂。贾平凹在《废都》里说“人类的养尊处优已使人种退化得不如一只兔子,甚至一个七星瓢虫”。但至少兔子和七星瓢虫都既不会写字也不会打字。传统的书写变得可有可无,每个人都在追求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
换笔给许多人带来方便,但手稿的消失也给历史添上了不少伤感。今年茅盾《子夜》手稿、老舍《四世同堂》手稿、郭沫若《女神》初版本共同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二十周年纪念展览上。这2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一直致力于保护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以及创作这些作品的相关原始资料,如鲁迅《呐喊》初版本、钱钟书《围城》的签名本、周作人的《知堂随想录》手稿、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凡宰特临刑前致巴金的信等等。现代文学馆的行为证明的不仅仅是文物的价值,更是手写已经开始远离我们生活,文字已丢失了它自己的性格。
其实电脑并不能帮助人写出更好的作品,而只能减轻一些伏案、修改之苦,电脑对于人来说,只意味着打字机的功用而已。虽然现在有些电脑辅助设备如一种名为“写作之星”的软件,它可以收集大量的文字资料,可以通过主题词快速浏览或摘取中外名著、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还可以用鼠标任点一字、词或成语,便能立即联想出丰富多彩的近义词或同义词,但这并不表示它能取作。有不少作家在现实中都抵触电脑,认为写作就是要用笔写,只有动手去写,通过腹稿的写作、修改才会有胸有成竹的底气,而对着电脑时,自己更像是只会打字的工具,丧失了个人的才情与思考。
现在还有不少人保留着写贺卡的习惯,单从与人交往的角度出发,手写贺卡比电子贺卡更能彰显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在乎,真诚地散发出一种可贵的人文关怀。于是乎这两年大学毕业生的简历不再是一味的打印稿,出彩的手写简历也让招聘单位眼前一亮。手写POP也开始走进我们视野,成为时尚的一部分。
计算机的推广,导致手稿在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也越来越珍贵。人们在电脑上打出来的千人一面的东西没有个性,它存在,但是苍白。而手写的文字却能反映一个人,笔迹学认为:文字是“人心灵的外化”。韩进在《从笔迹看性格》一书中指出:汉字是“人化的自然”, “像一只含情的眼睛,一个有灵性的人”,“汉字笔迹在形成过程中、潜意识中必然有更多更浓的情感因素融入其中,汉字笔迹会更强烈更丰富地表现出人的情感和审美心理”。《笔迹心理学》指出:“从笔画特征可以看到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从字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人的个性,从书写特征往往可以了解人的气质。”不仅因为书写在这个电脑字体横行的年代更加稀缺,还因为它反映了人内在的自我,在社会飞速发展下日益被隐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