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警惕煲汤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汤的历史久远。据考证,早在七千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懂得做汤了。汤的味道多种多样,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别喜爱的汤。法国人喜欢洋葱汤,意大利爱好的是加青豆、通心粉等煮成的浓肉汤,西班牙有冷汤,美国人最爱喝的是鸡汤,英国人爱喝咖喱汤,德国有加鱼、肉、蛋、蔬菜煮成的啤酒羹汤,中国有骨头汤、蹄膀汤、老鸭汤等。
现在到了冬季,正是煲汤养生的好时节,喝汤可以开胃,促进血液循环,抗御秋冬季节高发的感冒,使人体获得更易于吸收利用的营养素。不过,要注意的是,煲汤中一些误区要尽量避免。
误区一:煲汤时间越长越好
饮食行业常说的“三煲四炖”是指煲汤一般需要3小时,炖汤需要4~6小时。但是有更多的人相信“煲汤时间要越长越好”,而且一煲就是一整天,认为这样食物的营养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
根据字典的解释,“煲”就是用文火煮食物,慢慢地熬。研究证明,煲汤时间适度加长确实有助于营养物质的释放和吸收,但过长就会对营养成分造成一定的破坏。
一般来说,煲汤的材料以肉类等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为主。蛋白质的主要成分为氨基酸类,如果加热时间过长,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反而降低,同时还会使菜肴失去应有的鲜味。另外,食物中的维生素如果加热时间过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是维生素C,遇热极易被破坏,煮20分钟后几乎所剩无几。所以,长时间煲汤后,虽然看上去汤很浓,其实随着汤中水分蒸发,也带走了很多营养的精华。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过度熬的汤可能会致癌,因为过度加热食物会改变食物中碳水化物和脂肪的性质,有可能演变为致癌物质。
那么,煲汤到底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所的专家曾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选取了3种有代表性的煲汤原料:蹄膀、草鸡和老鸭。研究的结论是:平均加热1〜1.5小时,这3种食物所煲出的汤营养价值达到最高,此后逐渐降低。
对于一般肉类来说,都可以遵循以上原则。但也有些食物,煲汤的时间需要更短。比如鱼汤,鱼肉比较细嫩,煲汤时间不宜过长,只要汤烧到发白就可以了,再继续炖不但营养会被破坏,鱼肉也会变老、变粗,口味不佳。还有些人喜欢在汤里放人参等滋补药材,由于参类含有人参皂苷,煮得过久就会分解,失去补益价值,所以这种情况下,煲汤的最佳时间是40分钟。最后,如果汤里要放蔬菜,必须等汤煲好以后随放随吃,以减少维生素损失。
误区二:经常吃汤泡饭
一些消化不好的人喜欢吃汤泡饭,觉得汤泡饭既有营养又容易下咽。实际上,由于汤泡饭饱含水分,松软易吞咽,人们往往懒于咀嚼。而咀嚼的过程不但对锻炼我们的牙齿很有好处,还是一个预消化的过程。通过咀嚼,唾液会不断地产生,把食物湿润,并借助唾液中的消化酶,帮助消化吸收及解毒,对健康十分有益。未经唾液的消化过程就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给胃的消化增加了负担,日子一久,更容易导致胃病的发作。汤泡饭快速进入胃里不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头上的味觉神经没有刺激,胃和胰脏产生的消化液不多,并且还被汤冲淡,使吃进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所以,不宜常吃汤泡饭,有胃病的病人更不能多吃汤泡饭。
误区三:饭后喝汤
很多人都是饭后喝汤,这其实是不对的。“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吃饭前先喝汤,可以缓解饥饿感,反射性地兴奋饱食中枢,抑制摄食中枢,至少可以抑制1/3的食欲,防止进食过量。此外,从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吃饭前先喝汤,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点“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饭前先喝少量汤,好似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先使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促使消化液分泌,为吃正餐做好准备。
饭后喝汤不但在已经吃饱的基础上摄入了更多的热量,容易使人肥胖,还会冲淡胃肠道的消化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饭前喝汤有益健康,也不是说喝得越多越好,也要掌握喝汤的量。一般中餐前可以喝一碗,而晚餐前最好以半碗汤为宜。喝汤时间以饭前缓慢少量喝汤为佳,切忌“狂饮”。
误区四:营养都在汤里
很多人相信,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后,食材中大部分的营养都已经进入汤里,肉和汤渣都是食之无味的废料,可以丢弃了。实际上,无论煲汤的时间有多长,食材中的营养都不能完全溶解在汤里。有测试表明,肉类中的营养能溶入汤中的最多也不超过15%,即使用高压锅煲汤也不能再增加了。其实食材的大部分营养还在很多人都扔掉的“汤渣”中。所以,营养学家都提倡喝汤以后还应该把汤里的“汤渣”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