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二学生异往的辅导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二学生异往的辅导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初二年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相比初一时呈现出一些显著变化,如逆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青春期恋情增多等,这些现象有的心理专家(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少年心理学家许燕教授)冠之以“初二现象”。这些现象的突如其来,给教育者及学生带来了挑战和一定的恐慌。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分析了初二学生容易出现的几种异往问题,并探讨了教育者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初二;青春期;分化;异往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22-03

一、对初二学生异往状态的若干认识

案例一:初二女生小雯,一天体育活动课之后,发现自己放在课桌上的饮料被同班的几个男生抢去,心里很气愤,但是未表现出来。之后向其中的某男生催还借自己的钱,不料对方非但不还,而且还同另外几个男生一起奚落她,当众叫她的绰号“二胖”。小雯觉得很气愤,情绪爆发,将自己的书扔到了教室外,将自己的水杯丢进了垃圾桶中。事后小雯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很失控,当时的表现很丢脸。

案例二:初二女生小菊,班里的几个男生给女生们打分,排次序。小菊听到传言被评为第二,但是在男生中对这一结果出现了争议,她得知后很苦恼,尤其是对自己的脸上有一些青春痘不满意。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初二学生异往的一种独特的状态。在青春期异往中,学生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称为异性疏远期;第二个阶段为异性接近期,一般从初中二三年级开始;第三阶段为异恋期,一般出现在青春期中后期(高中至大学阶段)。

初二学生的异往处在异性疏远向异性接近过渡的一种状态。而且由于男女生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有差异,所以大体可以分析出案例中小雯和小菊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异性接近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对异性的情感和态度较为隐秘,而且对象广泛。而男生由于进入青春期的时间较女生晚,所以在案例一中,男生们的态度基本尚属于异性疏远期,这一时期学生表现出的是心相近而行相远的状态,表面满不在乎甚至排斥异性,内心则充满关注。

青春期的学生比较关注自己的体貌特征,尤其是关注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这反映出学生在初二阶段自我意识的不完善。所以针对两名女生面对的困惑,在辅导中我请她们每人写出40条自己的优点,以此种方式,来完善其对自己的认识,实现在此阶段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的协调,效果较为明显。

案例三:初二某男生小明数月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来自外地的一名开朗活泼的女生,自我感觉这名女生十分有魅力,对这次相遇感到异常的惊喜,但由于接触时间短,仅留下了她的学校地址。回到学校之后十分思念,经常因为她分神,觉得身边的女生黯然失色,不想同她们交往。小明给那位女生写过一封信,但一直没有回音,很苦恼;想过去找她,但是路途遥远,怕路上有危险;也曾试图忘记她,但是做不到。小明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好去找她。自我评价这学期变化较大,学习上更主动了,同时变得沉默(认为这样更稳重)了。想到她的时候很苦恼,不知道怎么办。

初二的男生大都进入了青春期,在经历了短暂的异性疏远期之后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异性感兴趣阶段。此阶段中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有自己中意的异性对象,但却很难对这种感觉作出适当的解释。在案例三中,小明在陈述自己对远方女生的感受的时候恰是这种感觉,自述并不想与之恋爱,只是希望能跟她经常见面、聊天,但这又似乎不能完整解释自己的感受,自己仿佛还有更多的需求,但需求是什么自己并不知道。

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感觉是爱情,这主要是受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爱情教育”的影响,歌曲、网络小说、影视等相比学校及家长枯燥的说教(如这是友谊不同于爱情)显然对学生更具影响力。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介于幻想的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特殊情感是教育和辅导的方向。

案例中小明单相思的对象在外省,自己对她的了解很少,所以给辅导增加了难度。如果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学生则可以通过打破对于对方认识的完美陷阱,通过全面的认识来平衡自己内心的感受。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效应叫光环效应,在异往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当事人往往会因为看到对方的一个或几个优点,而觉得其整个人是完美的,对其不足视而不见,进而影响对异性的客观评价,这种情况在初二学生中较明显。

案例四:初二某女生小婷,初中以来一直同男生小庆保持着较多的接触。之前小婷对小庆并没有特殊的感情,只是觉得两人在一起活动、玩耍、打闹很开心,渐渐周围同学开始开他们的玩笑,说他们相互喜欢。小婷回顾和小庆的交往也觉得彼此已经相互喜欢了。初二以后,班里转来了一个女生小媛,小庆在宿舍中声称自己不喜欢小婷了。开始小婷没什么感觉,但渐渐地发现小庆在近似疯狂地追求小媛,自己感到失落,并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地忘掉小庆。如果平时宿舍同学提起小庆,她会强迫自己表现得不在乎,甚至会表现出对他的不屑。但是自己心里却不是这样的感觉,自述还是很喜欢他。会谈中我了解到小婷的家庭氛围很好,她也不希望因为现在的感受影响自己的学习,让父母失望,但是却不能如愿。经常因为这件事情矛盾、苦恼,有时失眠,学习效果也大不如前。

在处理学生异往过密问题上,现在的教育者比较关注的是中学生恋情会影响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受到了影响这一结果,而忽视学习受影响的过程。案例四中小婷经历的是失恋的体验,这种感受在初二学生身上往往是第一次,因此在体验的程度上是较深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会谈中,小婷表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同龄女孩的理性,这是她的优势,但同时也给辅导增加了难度。所以,辅导者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她体会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能够倾诉和释放之前强迫拒绝和压抑的情绪情感。在缓解其失恋的情绪体验后,进一步帮助她分析之前应对失恋的不当方式,并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这是辅导的方向。另外,在此过程中,小婷同样需要对自己和小庆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案例四中小庆的表现,反映出中学生恋情的一个主要特征――不稳定性。初二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容易出现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这样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喜欢对方时是因受到其某方面的吸引,当发现其缺点时则会比较容易放弃。

小婷与小庆发展到青春期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周围同学的评价。初二学生比较从众,一些青春期恋情的发生会因为相互的传话产生,一些则会由于同伴不经意的炫耀“恋爱了”的良好感觉而感到人际压力,进而主动或被动地寻觅自己的恋情。

在这个案例中,小婷描述自己的一些小学同学在经历了失恋之后,不与任何的男生交往,以免再次受到伤害,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种倾向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需要引导学生尝试新的积极体验,而不是退行到疏远期的异往状态。小婷最终体会到自己如果现在有一个好的状态,那这种感觉应当是以前没有过的,是一种崭新的体验。

综上所述,初二学生异往处于一个由疏远到接近的急剧变化的阶段。此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体貌烦恼、单相思的困扰、青春期恋情、失恋等,除此之外,异性接近期异往过少的问题可能更隐蔽,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此方面在接下来的案例五中会有所提及。

二、教育者对学生异往的影响

初二年级异往教育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个需要接受的事实是异往过少、异往正常、异往过密这三种情况在初二学生中是并存的。我的假设是如果这三种类别的学生在班级中呈正态分布,说明是正常的。不管是异往过少还是异往过密的显著增多,都是一种非正常状态。教育者过度的压制会造成学生整体异往过少,而放任的态度会导致异往过密的显著增多。

案例五:高一女生小阳,她在新环境中人际交往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没有朋友,觉得同学很难接纳自己,她也很难接纳其他同学。尤其是很难接受班里女生和男生交流的方式,而且觉得男生都不愿和自己交往。

在描述中她提到很佩服自己以前的一位初中班主任。那位班主任严格禁止班里异性同学间的交往,也很讨厌男生的献殷勤和女生的撒娇,她表示很认同之前那位老师对待男女生交往的态度。但是现在一切似乎都变了,到了这样一个异性同学广泛交往的团体中,其他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让她很难适应,自己也被视为团体中的异类。她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对待男生,也不知道怎样在宿舍中跟经常谈论男生的女同伴们插话。

这是一个案例的片段,从中可以看到在进入高中之前小阳有一个较为稳定的认识――男女生不能公开交往。但是在新环境中这种认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而且高一的学生对异往是有强烈需求的,这在她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混乱。事实上,在辅导过程中进行的一次角色扮演中我发现,她并非像自己描述的一样不会使小脾气、不会撒娇。从她的这种情感和言语表达的不一致,我们可以猜测这种不一致同初中时这种极具女性化的特点不被接受是相关的。

一些教育常者以学生是否出现青春期恋情来评价异往教育的成果,这是不恰当的。在教育过程中搞一刀切,不允许交往,甚至不惜将异往丑化,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异往观“畸型”,对其心理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案例五可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根据心理社会学的理论,青春期学生需要保持一定的异往,形成异性友谊,良好的异往对学生成为一个更社会化的人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不容学生出现青春期恋情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学生在初二阶段出现青春期恋情的原因很多,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家庭氛围,有独特的家庭教育方式,之前的小学和学前教育也会对他们产生影响重大,换句话说,有的学生早恋,有的学生异往困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可能仅是一种表象。

某市区重点初中初二男生两个月内三次离家出走,家长的描述是学生出现了青春期恋情,将其视为离家出走的原因。而实际情况是家长仅关注了结果,而学生出现青春期恋情和离家出走都仅仅是表象。了解中发现,男孩找女朋友的最重要原则是女生不要劝他好好学习,不能管着他,得能够接纳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欣赏和接纳的内在需求,而这样的需要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离家出走和交女友表达的是对家庭和学校中不被欣赏和接纳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需要透过表象去观察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青春期恋情有时体现的仅是尊重的需要、被接纳的需要。有的学生人际状况不佳,在班集体中缺少归属感,在集体中缺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学生家庭氛围不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恋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补偿。

同时,初二是学生出现学习分化的阶段,学习的分化会给部分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学习是学生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诸多的异往问题究其根源是学习压力所致。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我们希望学生的知和行的统一,学生懂得了如何与异往,接下来就应当表现出合适的行为。但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先有行后有知的过程,即学生的心理成长要伴随各种尝试进行,暗恋、单相思、青春期恋情、失恋等,每次的尝试都伴随其内心的深刻体验,这些体验会帮助学生了解合适的异往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对于教育者而言,学生的这些尝试可视作很好的教育时机。

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异往教育时,应当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进入学生的认识世界和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回避、不压制、不放纵。(稿件编号:090227003)

参考文献:

[1]侯慧君,辛爱民.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袁丽丽,石刚.中小学校青春期教育现状[J].中国健康教育,2005,(2).

[3]董萍华.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权克均.青少年学生异往浅探[J].广西教育,1996,(10).

[6]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7]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

[8]李宛青,杜天伟.郑州市中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调查结果及引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9]叶发钦.青少年异往存在的问题及辅导[J].基础教育研究,1999,(1).

[10]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11]王磊,张大均.青少年异往的心理功能存在问题及研究现状[J].青年探索,2002,(5).

[12]吴晶,龚海梅,谢作灿,丁洁.青春期学生异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3).

[13]刘黎明.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14]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15]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新编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卫生.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