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胡适论读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胡适论读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知识渊博,学贯中西,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他还亲上讲台向学生传道授业,藉满腔的教育热忱和不凡的教学艺术,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哲学家、史学家和科学家,桃李满天下,饮誉海内外。胡适素来关注读书方法,他认为,面对同样的学习材料,“无方法便没有成绩,有方法便有成绩,好方法便有好成绩”。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怀着对“青出于蓝”的期待,胡适总是毫无保留地向青少年学生讲析、传授自己经总结提炼而出的读书方法:抓住“精”和“博”这两个要素,将书读精稔、读通透,以“建立高深的智识”“贡献于国家社会”。

一、藉“四到”以求精

要读书求知识求学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显然是不行的。胡适提醒人们在读书问题上不要患浪漫、苟且等病,强调学习者惟有在读书过程中勤奋、刻苦、踏实,达到精密、会设疑、能独立解疑的程度,才能算有“一个受过训练的头脑”。为此,应该做到下述“四到”:

1.眼到。眼到就是读书时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个个字都要认得”,都要认清。胡适指出,“书是集字而成的”“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眼到”初看似很容易,“然而我国人犯这错误的毛病的偏是很多”“近人费许多工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所以“眼不到,贻害很大”。他告诫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年轻人“读中国书时,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能放过”,以避免出现不应有的误读。关于英语学习,胡适批评有的人在翻译英文时,“把port看作pork,把oats 看作oaks,于是葡萄酒一变而为猪肉,小草变成了大树”,认为“这都是眼睛不精细的结果”,要求人们读外国书首先要把A、B、C、D“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不然“就无所谓读书,也不必求学”。

胡适的“眼到”读书法,寓意很直接、明确,就是希望学习者养成一种基础性的、先导性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做到了这一点,学习者就不仅不会定格或蜕化为“差不多先生”、导致学业上的一事无成,而且可以依凭这个可靠的基础,冲击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

2.口到。口到就是对学习材料要念出来,必要时“还总要背下来”。胡适认为,书不论是否有熟读的必要,但至少“要一句一句念出来”“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这实为一种经常性的、很要紧的心智训练。胡适进一步认为,“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如果遇到诗歌以及精彩的文章,总要背下来,它至少使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得到一种好的影响”,而“关于思想学问上的,更是要紧了”,更“要把它记下来”。

不难看出,胡适所要求的“口到”,不是“和尚念经”,也不是“死记硬背”,其着眼点在于把读书的过程等值于智识训练和奠定“知识底子”的过程。认同并依循这一点,学习者每读一次书、每读一本书,就不会莫明所以、宝山空回,而一定会茅塞渐开、灵犀渐通。

3.心到。心到就是要悉心探究,弄清楚“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胡适很注重读书时的认真思考、“用心考究”,他同时又指出:“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其一是字典、辞典、类书等工具要完备。胡适的意见是学习者应常去图书馆查看工具书,但“至少要置备一点好的工具”。他在自编的《劝善歌》中就诙谐地表达了这层意思:“少花几个钱,多卖两亩田,千万买部好字典!它跟你到天边;只要你常常请教它,包管你可以少丢几次脸!”其二是要用文法的知识,“做文法上的分析”,以弄懂文法构造,弄通文句意义。其三是“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如《诗经》里的“维”字有二百多个,在学习时就“必需细细比较研究,然后知道这个字有种种意义”;又如英文单词turn,strike,go均可作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名词,分别“共五十四解”“共六十五解”“共三十四解”,某一词“在某一句究竟用第几个意义呢?这就非比较上下文,或贯穿全篇,不能懂了”。胡适对“心到”作的小结是:“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很显然,“心到”是胡适“四到”的核心,有着很丰富的意蕴、内涵和前提条件。有心者从中应该认识到,读书只有“心到”了,才能“心悟”“心通”,才会有进益,舍此别无良途。

4.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你的贵手”,手到的功用是“帮助心到”。在胡适看来,“手到”包括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和做读书札记这三个方面。对平常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学习者“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用自己的语言记述”,最好能发表。这种“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胡适明确地强调,“手到的工夫很多,第一要紧的是动手翻字典”,并就此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当时生活困难的顾颉刚标点姚际恒的一本薄书《古今伪书考》,他并没有赶速标完以“卖几个钱”解生活之忧,而是对文中“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翻查辞典,仔细校对,注明出处及删节之处,使得顾颉刚几年后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更不要说姚际恒了”,“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2)“负一时文誉”的王统照翻译《克司台凯莱的盲女》一诗,因为“不肯高抬贵手”翻一翻字典,“而过信他自己的‘腹笥’”,致使译文“完全不可读”,“错误不通之处,指不胜指”,做下了“这种自欺欺人的事”,令胡适“心喷涌,笔手扰”,乃撰文公开申告学界中人。胡适很决然下的一个断语是:“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不论是一般的读书人,还是似已成名的学者,都逃不出这个铁律。

需要说明的是,胡适的读书之法其实不限于上述“四到”,他亦多次提倡“用手、用脚、用脑的教育”,鼓励学习者在求知过程中应“多用手,耳,甚至多用自己的脚”。胡适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而获得的知识与学问,才会是精熟、精当的,他们也才有可能成长为“兼有记忆力与思考力”的学习强者、学术强人。虽然读书需“四到”之谈很平实,亦非胡适首创,但经过胡适兼具学理与实证的阐述与发抒,使“四到”读书法有了较先前更强的渗透力、说服力和指导力。

二、涉“百家”而致博

读书求精是必要的,但仅此尚不够,还必须在“博”字上下工夫。胡适主张,“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生性乐意“把金针渡与人”的胡适,为读书人指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的博学门径。

1.“致其知而后读”之博。胡适认为:“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把王安石《答曾子固》中“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这句话,胡适“推开去说: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其书”。胡适对此援例予以解释:“《墨子》一书在一百年前,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还不多。到了近来,有人知道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等,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方才能懂的”,“读别种书愈多,《墨子》愈懂得多”。胡适希望人们在读书过程中适时“加添参考的材料”,以开阔眼界和思路,“就不至于呆读死记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如此新知、新识不断地汇合旧知、旧识,就构成做学问的“博大的准备”了。

2.广涉猎而悟创之博。为讲明彻这一点,胡适举的例子是:达尔文研究生物进化问题,前后凡三十多年,积累了无数的材料,但总是“想不出一个简单贯串的说明”。有一天,达尔文偶然读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忽然大悟生存竞争的原则,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给后世思想界打开一个新纪元”。胡适对此分析道,往往一本极平常的书中,都埋伏着“很大的暗示”和“许多的暗示”,学习者、研究者“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容易被激发出创造的悟性和灵感了。由于达尔文长期对各门科学知识进行广泛的涉猎和潜心的钻研,终于在关键时刻“妙手偶得”,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创新。这无疑是一种形式最高、价值最大的“博”。

贯穿于胡适读书方法的重要原则是博精并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胡适指出,精而不博的人,只有一技之艺,“生活干枯,兴致索然”“像旗杆似的”,又“如一光的柱子,一些没有耐人欣赏的地方”;博而不精的人,什么也能说,但“没有什么实质”“仿佛是一张纸”“禁不起风吹雨打”。他想培养的理想中的学人,是要“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则代表博大的范围、深厚的造诣和博大的同情心。他说:“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胡适在《人生有何意义》一文中尝言:“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对读书人来说,采择运用胡适融汇了思维、记忆诸智力因素和兴趣、意志诸非智力因素等学习要项的读书方法,是应该有助于充实自己的知识、学问和才干的,也就应该有助于提高自己给生命以庄重、奋进、不朽意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