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糖友到底纠结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糖友到底纠结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与糖尿病的“拉锯战”中,饥饿感、减肥难、生孩子、并发症等一道道难关摆在面前,让不少糖友疑惑和纠结。

新糖友:降糖药用不用

控制好血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的药饭前吃、有的药饭后吃……繁琐的程序让很多糖友望而生畏,甚至走入误区。

部分糖友陷入极端,有的干脆不管,听天由命;有的认为用药了万事大吉,既不查血糖,也不复诊,一个方案吃到底;还有患者盲目着急,凭感觉擅自调药。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做到“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办法;从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烟喝酒;抽出时间来坚持运动,减轻体重;心态开朗、豁达一些,保持乐观,工作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必要时适当用药。把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五驾马车”灵活驾驭,延缓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

在用药方面应该尽量简便、易行,便于长期坚持。需要提醒的是,为预防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多数口服降糖药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剂量,最终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才能观察出来。因此,治疗之初要每周一次定期调整剂量,如果2~3周后降糖效果还不理想,就要考虑换药或加药了。

小糖友:怕受伤动不动

如今,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儿童青少年也患上糖尿病,或者迈入了“准糖友”的行列。

小小年纪就与这么“难缠”的疾病相伴,如果不细心呵护,一生都可能后患无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糖友的家长却“心太软”,舍不得让孩子“动”,要么怕孩子碰伤了不容易恢复,要么担心孩子活动量太大出现低血糖等反应。

事实上,与成人患者一样,小糖友也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孩子骨骼与肌肉的发育等,带来诸多好处。因此,小糖友们最好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时、定量活动。可以选择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等轻松有趣的锻炼项目.培养兴趣。运动开始前,要注意调节好胰岛素和饮食,必要时可调整注射部位为腹部或将胰岛素用量减少10%,剧烈运动前还可增加饮食量或随身准备充饥食品或糖果。运动时,最好选择纯棉的衣物、鞋袜,以保护皮肤,运动后及时清洁。有感冒、发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并发症,或突感剧痛、视物模糊时,应避免运动。

糖妈妈:怀孕T吃不吃

玲玲怀孕24周了,可最近却少了笑容,多了心事:产检“糖筛”时,她被发现患有妊娠糖尿病。从此,吃饭就成了让她“进退两难”的事情:管住嘴,怕营养不够,影响胎儿发育;多吃一口,血糖上升,又怕牵连孩子。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让肚子里的宝宝获得足够营养,是“糖妈妈”们的头等大事。首先,掌握热量需求。每天的主食应保证250~350克。最好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主食,用五谷饭取代白米饭,不吃长时间熬煮的稠粥、松软或黏性食物等,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其次,少食多餐。糖妈妈要学会将一天的食物总量合理分配,不要像普通人那样一天3顿,而是将食物总量按个人饮食习惯,分成4~6次,每餐五六分饱就行了,临睡前适量进餐1次。这样既能控 制每天摄入的热量,也不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再次,少吃糖及甜食。糖妈妈不是完全不能碰糖,而是要避免制糖,比如含糖饮料、甜食等,以防餐后血糖快速飙升。最后,选择优质蛋白。糖妈妈最好保证摄入的蛋白质1/3以上为优质蛋白质,如肉、奶、蛋、禽、海产品、豆制品等,每天还要适量摄取牛奶等乳制品。

胖糖友:血脂高降不降

随着公众对糖尿病认识的普及.控制血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糖友主动关注过控制血脂对管理糖尿病的意义。

研究显示,6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而血脂控制不良,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LDL-C)可以称得上罪魁祸首。特别是在中国,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LDL-C没有达标。这些糖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冠心病和脑卒中“盯上”了。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早、更积极地控好血脂,指标要比一般人要求更“严格”。发现糖尿病后不要心存侥幸,要主动改善生活方式。第一,把住饮食关。适当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同时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成分。第二,减轻体重。肥胖是健康“头号公敌”,会带来一系列代谢问题。对体重超标的糖友来说,一定要通过体育锻炼、规律饮食等方法,努力减轻体重。第三,远离坏习惯。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等。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来说,必要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调脂药物。

并发症:胰岛素打不打

张大爷患糖尿病10多年了,最近一年.他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而且出现视力下降、下肢麻木等症状。医生建议他用胰岛素治疗,可张大爷坚决不愿意,认为自己不是1型糖尿病,怕“打上瘾”。

这样的误区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很多糖友对注射胰岛素不理解,怕依赖、怕疼痛……出现心理上的“胰岛素抵抗”。实际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必须通过外界补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是相对不足,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身体状况等的影响,胰岛功能也可能走“下坡路”,光靠口服药物不能“激发”足够的胰岛素分泌,也需要额外补充。

是否需要打胰岛素,应该因人而异。根据病情需要综合判断。除了1型糖尿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短期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糖友,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其他急症,肝肾功能不全或出现较重的并发症,以及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或妊娠糖尿病患者,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老糖友:低血糖怕不怕

不少糖友认为血糖越低越好,甚至为了让测出来的血糖值“漂亮”,不惜饿肚子、多吃药,身体不舒服了也不管。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高血糖一时半会并不会要人命,可低血糖的危害更严重,重度低血糖甚至会导致昏迷,危及生命。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和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过犹不及”,血糖降得太快、太狠,或反复发生的低血糖,反而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低血糖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常见的有进餐不定时、体力活动过量、胰岛素注射过量或注射部位不准确、自行加用一些有协同作用的“降糖制剂”等。

因此,糖友出现强烈的饥饿感,或有出汗、手抖、心慌、面色苍白、烦躁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此时,首先要保持镇静,身边有血糖仪的可以先测血糖,确定是否为低血糖。无论是否测血糖,都应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饮料、进食糖果或葡萄糖片。约1 5分钟后再检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仍低或仍有低血糖症状,应再次进食。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严重情况时,身边的人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