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含文苞质,平中寓奇(连载·5)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含文苞质,平中寓奇(连载·5)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乙瑛碑》点画的分类及书写方法

任何书体的基本笔画皆有点画。隶书点画形体圆浑,出锋不锐,力量内含,在整个结字中起着重要作用。加之隶书点画尚处于发展状态,点有时多用横、竖、撇、捺等笔画代替。因此,据其出锋形态不同,隶书的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一点写法

1. 正点。逆锋起笔,向右下顿笔,然后转势向左下行笔,渐提渐收,出锋。如“守”“庙”等字。

2. 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右行笔,回锋收笔,形态短小,状似横画,不要写得太粗太长。如“言”“许”“神”“主”等字。

3. 竖点。藏锋逆入,稍停转锋向下行笔,收笔不出锋,凝练含蓄。笔画较短,重起轻收,类似于短竖。如“常”“掌”“当”等字。

4. 侧点。逆锋起笔,向右上行,稍停略向右下顿笔,顺势提锋收笔。如“守”“庙”“郭”“宰”等字。

5. 撇点。逆锋起笔,转笔向左下方,渐提渐收,或回锋或出锋。如“典”“戒”“寅”“兴”“头”等字。

6. 捺点。逆锋切入,转锋向右或向下,行笔由轻渐重,至捺脚处重按,由重渐轻。力到锋尖收笔,笔画较粗短。如“公”“少”“欲”等字。

(二)两点写法

1.相向点。面对面的两点称为相向点,左为斜点,右为撇点。左点短而上挑,右点促而下俯,两点向中间呼应,形断而意长。在书写时应注意左点的收笔不要太弯,右点出锋时要先直再向左出,防止两点太斜如羊角。如“首”“羊”“嘉”“前”等字。

2. 相背点。八字形分开的两点,称为相背点。左点撇出虽与右点相背,但撇出后笔锋在空中有个反方向弧度轨迹,然后落到右点起笔处。所以相背的两个点在书写时最好要连续完成,使其笔断意连。如“崇”“秋”“常”“掌”“孙”等字。

3. 左两点。为区别两点写法,两点的起笔一方一圆,上下紧凑连贯,点画方向指向一个中心,如“冯”字。

(三)三点写法

1. 三点底。三点底由左中右三点组成,左点是由轻至重挑笔向左上出锋;中点是由轻及重回锋收笔,右点是由轻至垂直下然后轻轻平出收笔。三点各不相同,但在书写时应注意三点要顾盼呼应,生动活泼。如“经”“给”等字。

2. 三点水。三点皆为出锋点,上点是平走,中点是仰势,下点是由下向右上。三点向右延伸为一个中心,上下排列参差不同,呈一弧状,气势连贯。如“酒”“须”“河”“汉”“演”等字。

(四)四点写法

四点底。四点底长短参差,变化丰富,其中间两点是竖出锋点,左点是由轻至重的出锋点,右点是由重至轻的短捺点,在书写时要注意各点之间的呼应联系。如“鲁”“为”“廉”等字。

二、《乙瑛碑》钩画的分类及书写方法

钩画在隶书笔法中较为特别,不像楷、行书的钩上挑和短小,它写得长平无挑,其钩颈部分过长,并不像楷书的钩向上翘拔、出锋犀利。汉隶钩画较为含蓄,多带波笔。据其变化形态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竖钩。逆锋起笔,略弯向右,纵向直走,至转折处调锋,运腕送笔平出,出锋时应保持方笔的棱角。如“子”“孙”“掌”等字。

2. 心钩。逆锋入纸,调整笔锋,铺毫向右下方行笔,边走边按,至底处调锋提笔,缓缓平出。书写时要注意心钩的弧度和长度,体察笔画的微妙变化。如“愚”“恐”“意”等字。

3. 戈钩。逆起调锋呈小圆弧,驻笔向右下行笔,边走边按,至底调锋提笔平出。书写时注意戈画的弧度,以及起笔的小圆弧不宜大,写圆弧时运腕带笔。如“成”“诚”等字。

4. 竖弯钩。竖起笔,至横处调锋,向右行笔,至尾端调锋提笔缓出,出锋略带上扬。横行要平衡些,收笔时不宜太向右上。如“孔”“先”“祝”等字。

5. 横折钩。该笔画末尾均不出钩,仅为一竖。竖底欲出锋而又收回,折部分的写法如同横折。如“司”“祠”“功”等字。

三、《乙瑛碑》折画的分类及书写方法

折画是由横画和竖画组成。逆锋向左,稍顿转笔向右行笔,至转折处提笔转锋往下中锋行笔,至结尾处将笔轻提向上回锋。书写时注意折角处的写法,笔画写到转折处提笔换锋往下行笔。根据折画写法变化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 横折。横画至尽处稍向右上方提笔作竖的逆锋起笔,转锋向下行笔写竖,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在运笔时停顿分开来写。如“曰”“圣”“臣”等字。

2. 竖折。竖画至尽处稍向左提笔作横的逆锋起笔,转锋向右行笔写横或者波画。如“四”“即”“卿”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