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上海、厦门、广州三地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并指出现有住区目前在设计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个良好的秩序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创造充满活力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见。

关键词: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43-03

1.引言

廉租住房的大量建设不仅仅带来了对建筑内部空间的挑战,也激化了住区规划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如何为居民的交往创造条件,是研究住区外部空间的意义所在。

芦原义信对建筑外部空间的定义是:“它是从在自然当中限定自然开始的。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有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我们把整个住区用地看成一个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内部空间,而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那么对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定义也是如此。简单地说,住区外部空间就是住区内的主体建筑(即住宅),通过有意识的组合而形成建筑之间的空间(宅间空间),或主体建筑与其所处环境中的物体构成的空间。

外部空间容纳了居民公共活动的核心内容,与居民的生活相融合,并成为了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其设计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以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

本文主要从住区外部空间的构成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之前的定义,我们可将外部空间理解为区域。区域的集中点、控制点或区域间的联接点便成为空间节点,区域的连续构成线我们则将其抽象为空间轴线,同时建筑实体则可转化为限定空间的界面。区域、节点、轴线、界面则成为居住区外部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而其中对人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明显的则是区域和节点,我们可将他们分为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以下就对廉租住房所在住区的这几项构成要素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保障对象的居住需求,指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2.中心空间

中心空间是整个小区的控制点,作为公共空间它是人们活动的汇集处,人们的活动可以集中于此,也可由此发散出去,对于城市而言它就像城市广场一样,对于建筑而言它就想建筑的门厅,是良好的景观展示空间,是居住区外部空间中的基础控件。

在所调研的住区中,中心空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结合小区人口构成的中心空间,另一种则是由建筑群落围合而成的中心空间。基本上都是通过绿化景观、硬化铺装、或是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2.1结合入口

2.1.1现状分析

在住区的入口处设置广场的同时多在两旁种植一些大型乔木等,或设置一些大型的建筑构件,主要形成以景观效果为目的中心空间,功能性不强,缺少一定的可识别性。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现有设计不便于日常活动的展开,平日里却形成一个让居民谋求生计的场所,为了赚些生活费用,有的居民会在此摆摊(如图1a、1b)。

2.1.2改进设计

廉租住房的所在住区结合入口形成的中心空间与普通住区一样,都需要起到一定的展示作用,强调可识别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增强居住者的归属感。同时,可在入口的小广场的边缘处利用绿化处理,设置可供休息、驻足的场所,增加其功能性(如图1c)。

2.2群落围合

2.2.1现状分析

由住宅群落围合而成的中心空间多位于住区内部,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在调研中发现,这类空间多是围合空间附近楼栋的居民在此活动。通常以绿化结合场地布置的形式来处理,但调研住区中这类空间的利用率不高。虽然有的也下意识地做了一些处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能达到预定效果。比如金沙洲新社区的中心空间,采用了绿化与水体相结合的方式,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水体已经干涸,残留了一些淤泥。周边的以绿化带隔离,却缺少围合感,在此活动的居民并不多(如图2a、2b)。

2.2.2改进设计

群落围合的中心空间,除了起到景观展示的作用外,还应能满足一定的社会活动需求。可采用绿化与小型集会广场,或绿化与运动场地复合利用的方式处理(如图2c)。

3.宅间空间

宅间空间主要是指住宅与住宅之间的空间。它是以住宅围合空间的方式,对居住主体周围空间进一步限定的结果,也是居民居住活动的基本空间之一。其产生主要源自住宅内部对日照的需求以及防火、通风等需要。在这样的一个半私密空间能让居民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领域感,也更具有参与性和功能型。

3.1现状分析

在调研住区中,根据住宅类型以及住宅的布局方式可将宅间空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板式住宅之间形成的宅间空间、点式高层之间形成的宅间空间以及两者结合形成的宅间空间。

宅间空间作为居民日常活动使用比较频繁的空间,其处理方式可分为以绿化种植为主和以小型健身场地为主的两种方式。在调研的住区中,主要是以绿化种植为主,且多是采用大面积草坪的形式,缺乏一定的实用性,空间形式单一,不利于交往的产生(如图3a、3b)。

3.2改进设计

宅间空间较易引发交往活动,因此,应该考虑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以尽量减少草坪面积,改为栽植大型乔木,围合交往空间,同时设置休息设施。除了进行交往活动,还可以考虑与小型晾晒场地相结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实用性。

从人的心理感受上来讲,在建筑空间中有安全感的是实墙的角落,或背靠实墙,或凹入的小空间。因此,在宅间空间的处理上,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凹凸变化的空间,增强空间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促进居民活动的发生(如图3c)。

4.宅前过渡空间

宅前过渡空间属于半私密向私密过渡的空间,居住者每天出入的必经地,很多日常活动都发生于此,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对邻里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Derkde Jonge)在其边界效应理论中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人们的活动总是从空间的边界逐渐扩展开的。宅前过渡空间就是这样的一个边界空间,是人们交往活动极易发生的场所。

4.1现状分析

宅前过渡空间的处理主要表现在住宅单体入口处的空间处理上,确切地说应该是入口与宅前道路间的空间处理。它们之间需要缓和、流畅的过渡。如果分界线过于生硬则会阻碍居民与外界的接触。调研住区中的宅前过渡空间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并没很好地形成空间上的过渡。仅用绿化带分隔,空间划分生硬,缺乏精心设计的交往空间(如图4a、4b)。

4.2改进设计

将局部的场地拓宽,设置凹入式空间。以桌椅、铺地、绿篱或矮墙等形式来确定边界,有意识地表现出地面铺装的变化,空间层次关系。这样空间划分明确但又不会觉得界限生硬,形成了很好的过渡,为居民的交往创造了适宜空间(如图4c)。

同时也可以将入口雨篷向外延伸形成扩大的灰空间,利用宅前过渡空间作为活动空间,有效增加空间的利用率。

5.边缘空间

海德格尔指出:“边缘并非事物的结束……而是现显事物的开端”,对住区而言,边缘空间并非居住空间单元的结束,而是相邻异质空间相互作用的开端,通常表现为住区之间或者住区与周围环境之间相联系的空间,具有过渡性空间的特质。

5.1现状分析

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边缘空间主要由绿化及道路构成,以围墙的方式结束,相对主体空间处理就简单很多。住区间以及住区与周围环境间缺乏过渡,往往因为设计上的忽略,而形成的消极空间,使用效率低(如图5a、5b)。

5.2改进设计

可以考虑在其中设置散步道和休息座椅,将此作为一个散步、闲坐休息的场所(如图5c)。同时,也可适时、适度地延展有益的边缘空间,借其“过渡性”特质,促进住区间以及住区和周围环境间的相互融合。

6.结语

廉租住房的快速建设使得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在强调建设的经济实用性,满足他们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社会性需求。

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相融,是他们公共活动的核心,其设计更需要建立一种秩序让居民产生认同感、安全感,才能为居民的交往创造更多的条件。也只有从本质上提升住区的形象,才能增强居民的邻里关系,促进住区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