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雅安地震 预警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雅安地震 预警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雅安芦山7级地震来袭,成都的一位海归创业者发出了预警信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官方机构保持沉默,至今没有公开发出过地震预警。

这位创业者名叫王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创办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地震波抵达雅安市区及成都市区之前,分别提供了5秒和28秒避险时间。“成都的一个人收到预警信息过后,从床上爬起来就跑,从五楼撤离,回去之后发现床上的吊灯摔下来了。”

地震预警并非地震预报。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纵波速度每秒约五六公里,破坏性小;横波每秒三四公里,破坏力大。布设相对密集的地震观测台网后,地震发生后可利用地震波与无线电波的速度差,在破坏性横波到达前发出预警信息。

在2011年造成日本核泄漏的那场特大地震中,日本气象厅的预警为宫城、岩守、福岛等地区赢得8秒至30秒避险时间,为东京地区赢得的时间超过60秒。这种预警尤其对距震中四五十公里至两三百公里的范围有效,距离太近来不及反应,距离太远意义又不大。

学物理的王暾本是地震预警门外汉。他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拿了两个博士学位。2008年汶川地震后,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他选择立即回国。他知道地震预警对于生命的意义。如果有预警系统,汶川地震的横波抵达青川前50秒即可发出预警。

当年6月,这位四川人创立了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团队中没有专门学地震的人,王暾认为这不重要,研究地震预警需要多学科背景,其成员里除了学力学、学物理的,还有学数学、学计算机的。

回国前他多方筹措,加上自己的30万元积蓄,准备了300万启动资金。一开始,谁都不相信他们能搞地震预警,从政府获得资金支持很难。在一段视频采访中,王暾说员工曾经每月只能先发一半工资,有一个星期账上只剩1块多钱。言及此,他不禁落泪。

2010年底,王暾拿到鼓励初创科技企业的一笔“科技部创新基金”。这对他们来说是救命钱。如今,他们花去的3000多万中,有1000多万是政府的资助,如王暾入选四川省“百人计划”学者就拿到300万。此外,他从其他一些渠道找了钱,但至今没有风投的资金。

人示好。呱呱根据用户这种心理来设计增值服务收费。在呱呱的主播页面上,有粉丝送给主播一个超级的虚拟物品“芭比娃娃”,这需要支付15万呱币,主播可以从中收12万呱币。按照呱呱的官方充值标准,600呱币相当于1元人民币,15万呱币值250元人民币。

呱呱用户跟9158用户群的区别比较大:9158主要是“小孩和大款”,冲动性消费很厉害。呱呱主要是成年人,以互动为主,人均消费只有300~400元。有业内人士透露,9158真正花钱的用户也就2万多人,这些人的人均月消费达到惊人的4000元。要知道,一般的游戏用户人均消费才100~200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呱呱同时在线比9158高一倍,收入却只有9158的一半。

董冠杰不否认呱呱运营模式跟9158类似,刚开始还借鉴其商模式:“你的产品和内容不足以吸引人的时候,必须用商,加强和付费消费用户的联系,让用户反复充值。随着你的平台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用户慢慢地自发付费,商的分成比例从最早的20%,砍到15%、10%……慢慢就没人做商了。”

呱呱还加了“经纪人”的角色:房主负责经营房间,每天组织活动,房间人气越旺,收入越高,房主获得的分成越高;而艺人通过经纪人的安排,到不同的房间“走穴”,每个艺人都要将获得的收入与经纪人分。这样,房主不直接控制歌手,避免了一些短视行为,比如为了讨好大金主而降低底线等。

按照董冠杰的说法,“一定是不能做的。”这也是他这些年看着分贝网、E话通灰飞烟灭而给自己划的底线。呱呱建立了一个100多人的全天候监控团队,所有房间的视频两秒钟一截图,与那些想打球的人持续不断地斗智斗勇。

他们也终于开发出自己的地震预警系统。据《南都周刊》报道,在一个和鞋盒差不多大小的黑匣子里,包含了监测地震波的传感器、分析地震波的软件和通讯装置。当地震发生时,布设在各个区域的黑匣子将信息传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预警中心,中心的软件系统收到信息后会在十秒内自动给出判断:震源在哪里,震级是多少。

王暾称,从2010年底开始,他们已在2万余平方公里的汶川余震区域布设了预警试验网络。四川省地震局对他们这套系统似乎有所保留,而四川一些地方的地震监测部门和基层机构则表现出热情。他们一位技术员到凉山州某乡安装仪器,当地官员问:“你们准备在这儿放多久?”技术员说:“准备一直放下去。”官员转头对身边人说:“杀只鸡给他们吃!”

去年,王暾开始有了收入。成都市和安徽滁州市分别向其采购了750万元和450万元的地震预警设备。其中,滁州项目还“使得京沪高铁南段有机会应用最新地震预警技术保障高铁安全”。另据媒体报道,他们的设备还被卖到海地。借助于政府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王暾同时在云南昭通和辽宁海城应用其预警技术。

王暾已经面向公众推出了用于接受预警信息的App,目前有四千多用户,当地50多所学校和汶川、北川两家电视台也是其面向公众的渠道。

四川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院长周荣军是他们的“用户”之一,但周觉得不是太准,他收到的第一条预警信息给出震级是4.3级。“那有什么好怕的?我能理解有误差,但差太多就不行。”王暾承认第一条预警信息确实不够准确,那是地震波横波抵达成都市区前28秒发的;又过了5秒,第四条预警信息已经修正为6.1级。 50秒如果有预警系统,汶川地震的横波抵达青川前50秒即可发出预警。

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官方微博上,也记录了他们这一反应和修正过程。尽管存在缺陷,王暾说自己的预警系统响应速度依然是“世界最快的”。

作为一家民间机构或民营企业,是否允许自行地震预警信息,在法律上也是一个问题。从其官方微博中“此试验预警信息”几个字上,便可看成王暾的谨慎。

实际上,中国地震部门不少官员和专家早就意识地震预警的重要性,汶川地震后更是希望加快推进。但在信息如何的问题上,官方机构的理解与创业者王暾不一样。

地震部门认为,地震预警信息非常敏感,如果公众不能正确理解,可能造成恐慌和不必要的伤亡。而王暾说,“他们不完全知道公众的需求,觉得这是风险,而我觉得这是机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退休研究员陈会忠对王暾的努力持肯定态度。他同时说:“民间的研究机构船小好掉头,可以招募个人志愿者来接受它的地震预警系统,而官方没法做,要对公众负责任的。”

中国地震局今年2月透露,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而福建省地震局局长金星是官方地震预警系统项目的领军人物。今年3月下旬,中国地震局在福州组织了“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的课题验收。

王暾认为,国家的地震预警系统建设速度太慢了,而且“按照他们的方案,5000个台站是覆盖不了全国的。覆盖全国至少要25000个台站,按他们的方案得花100个亿,按我们的方案只要十几个亿。如果真想赚钱,我们可以说是100个亿,我自己可以赚好多。”

当然,覆盖全国的预警系统可能不像王暾说的那么简单。地震预警系统的官民赛跑仍在继续。 —文/本刊记者 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