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基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针对新课标理念语文教学大环境下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了初中古诗词教学引入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本文重点研究了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具体实施的七种操作方法:巧用音乐与图画渲染情感导入情境;深情配乐诵读感知诗意进入情境;音画结合放飞想象再现情境; 语言描述深入理解情境;诗画写意拓展情境。通过对五种操作方法的具体实施,分析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的功能和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不应矫枉过正,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评价体系,及其对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的期待。

关键词: 初中古诗词 情境化教学 策略

关于情境,《现代汉语词典》这样阐释:情景;境地。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境地。《韦伯斯特词典》解释为: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由此可见,这里所说的情景、境地或背景、环境,都是具体的。情境是有具体可感性的。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就是从诗词的具体语境出发,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情境教学以诗歌的具体语境为核心,把以前被淡化了的非认知心理要素如情感、动机等重新作为古诗词教学的构成,将学生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放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有的位置上,通过创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古诗词学习环境,将古诗词学习纳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古诗词学习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

一、巧用音乐与图画渲染情感导入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激发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教学的情境。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很有必要。运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在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的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志向,并通过对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归田后恬淡闲适的愉悦心情。在赏析这首诗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倾听刘天华的二胡曲《闲居吟》,这首二胡曲以舒缓平稳的节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渲染出那种平淡自然、吟诗作赋的闲居生活。学生进入情境,就能很快的想象出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安乐、怡然自得的情形,体味诗人那种了悟人生、悠闲宁静的心态。

在我们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图片,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最适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收集相关的相片、图片资料等,如岳阳楼、太白楼现存景致的相片,《渊明醉归图轴》、《寒江独钓》等能找到的绘图,或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设计出的绘画、图案,将其扫描进电脑,通过屏幕显示来辅助教学。授课者通过对其中的景致的分析,画面人物的举止特点,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景物的搭配等加以指点,来引导学生透过显像解读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教师在解诗时(画工有一定基础的尤佳),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杜甫《望岳》)比如在对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中,笔者就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画两横线加几笔涂画,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画一条线,将屋和田半绕,是为一水护田也;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深情配乐诵读感知诗意进入情境

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上课之初让同学聆听一段体现古诗词内容、表达诗人自身情感的音乐作品,对同学理解古诗词是大有裨益的。叶圣陶先生提倡诗歌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①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无声的感情变为有声的情感,通过美读,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还能把自己带进文中的情境。

配乐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三”或“二/一/二”的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而在情感的投入上,要注意把握是昂扬激越还是低沉悲凉,是痛心悲愤还是恬淡宁静等。语文教师应抓住声音的这一功能,让其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变诗的文字符号为可感的声音形象。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如:《钱塘湖春行》,配上活泼欢快、充满生机的乐曲,引导学生用明快、欢乐的节奏去诵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对偶工整,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听起来悦耳,扣人心弦。在学生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吟读,细心地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就会给学生一种愉悦的感受。诗中将西湖的美和早春的景象都蕴含在细致描绘的形象之中,读来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因为古诗词很重视音律的和谐、节奏的工整、声调的抑扬顿挫。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是学生感知情境的好方法。朗读时可以用音乐伴奏,音乐对学生的熏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中的起伏、节奏、合声、配乐也能在古诗词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音画结合放飞想象再现情境

诗与音乐、图画在意境的表达上是相通的,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配乐配图画再现古诗词的情境,可以把古诗词具体化、形象化,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乐曲声中,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从乐曲的情感起伏中,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诗词的内容,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画面展现可以通过幻灯片、挂图、多媒体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的教具,变诗歌的语言文字为可感的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驱遣他们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例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借助图画展示送行画面,再现当时当地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同时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看到渐渐消失在天边的孤帆,伫立在江边的李白,此时,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情深。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感到天门的“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设计画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幻灯投影,物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理解了“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信息的心理学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记忆的保存,单凭视觉为25%,单凭听觉是15%,视听结合可以达到65%。因此,人们认为:使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可以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功能,把生活的情境、大自然的美景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并且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教材与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四、语言描述深入理解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气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形象描述不仅包括有声的语言,还包括无声的态势语。教师的表情、手势、动作、服饰等渗透着教师个人的理想、气质、知识功底、人生阅历和教学技艺,是教师整个身心能量的体现,对教学氛围起着强烈的渲染作用。

例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刚一上课,我便面带微笑,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同学,用轻柔缓慢的语调娓娓描述:“有这样一个地方,那儿有亭台、小溪、夕阳,有湛蓝的湖水、洁白的鸥鹭、娇艳的藕花、碧绿的荷叶,盛放的花丛中,一群微醉的少年才女嬉闹着,争抢着划着小船,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我所描述的那个世界。这时,我再动情地读这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学生很快融入移动着的风景,很想随她们一道去荷丛荡舟,沉醉不归。在教那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诗词时,可以采用这种形象描述的方法来创设情境,在老师的描绘声中,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语言想象画面,进入情境。

另外,也可以调动学生描述画面。例如,鉴赏被尊为“秋思之祖”的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我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散曲的意境再现为一幅真切的图画,从而感受它的意境美。散曲中有四幅片断的图画,学生在想象中生动形象地把他们浮现出来,同时用下面的语言描绘:藤更干枯,树叶凋零,黑色的乌鸦或静立光秃的枝头,或凄厉地叫着从天空飞过,这残冬的景象是怎样的一派肃杀啊。一条弯弯的小河,架着一座玲珑的小桥,河里是清浅的水,听得见潺潺的水声,看得见河底长着的青苔,还有小小的鹅卵石。离小河不远,是零零散散的几家农舍,袅袅炊烟缓缓升起,一条孤寂旷芜的山间路上,一个满身风尘、面容疲惫的旅人,骑着一匹如同自己一般憔悴的瘦马,在瑟瑟寒风中匆匆赶路。夕阳西下,暮色将起,赶路的旅人仰望渐渐退去的血色夕阳,立马长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描绘这秋天悲凉的景色时,深深地体悟到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进入了“断肠人”所处的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达到了语言描绘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述,有利于让学生感悟情境之中古诗词的深刻内涵。

五、诗画写意拓展情境

把古诗词化成一篇带有自己思想的文章,无疑使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学习古诗词,可以组织学生写想象作文,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诗词会有更新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介绍了诗的背景、大意及作者情况,并进行了反复诵读。然后设计对白:“今天,我们最好的一位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会答:“难过,舍不得。”我接着说:“是呀,好朋友要分别,心里会很难过。今天,唐朝著名诗人王维要送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我们一起来抒写一下他们的离情别意,好不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改写为一篇文章。学生这样写:清晨,下着微雨,王维和元二一起走向西安市的西北面。路上轻尘刚好让晨雨湿润了,空气很清新,不知不觉间,他们走到了一家酒店,在这个地方,王维要与元二喝上几杯饯别酒。这间酒店很幽稚,店旁种着许多柳树,刚让雨洗过,显得青翠新鲜。

学诗不再是单纯地学诗,学诗中产生了一种情感,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作文的形式,思如泉水。学生的每一句话都是智慧的露珠,心灵的闪光,都是古诗词意境在学生心境中的再现。在做到既不犯古,又不违古的情况下,任由学生发挥,化诗为文,创新情境。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具体实施,优化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但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不仅要求教师对古诗词的具体内容熟而又熟,还要求教师能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在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诗词文本内容及其学生实际的具体措施来拓展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欣赏古诗词,如此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注释:

①叶圣陶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74.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9.3.

[2]韩经太.诗学美论与诗词美境[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1.

[3]J·莱夫等著.王文静译.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4]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5]卢家媚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罗小平编著.音乐与文学[M].人民出版社,2004.1.

[7]斯特福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8]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9]于建福.基础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10]张全新.中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之运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