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本科院校进行战略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本科院校进行战略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转型的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有中等职业教育和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教育已得到重视,但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尚为空白。据麦可思调查,近60%的高职毕业生有继续求学的愿望,这就意味着每年有上百万的青年人,他们继续学习的权利无形中被剥夺,这和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理念相悖,同时也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和现状来看,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中职高职(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统一体,如:英、德、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都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美国和加拿大高等教育中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普通大学和社区学院举办,允许优秀的社区学院在部分办学条件好的专业中办职业本科。面对这重大变革的呼唤,本科院校必须努力回应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结构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这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发展本科高职既是产业升级的要求,也是技术进步的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否为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高校社会角色变革,增强竞争优势的需要。高校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学校的社会角色需要进行实质性变化,为满足新世纪的需要作好充足的准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的这种变革部分来自政府的需要――争取更多民众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以满足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当今的年轻一代无论是从技能还是从观念层面上,都尚难胜任自身作为劳动者和公民的角色。当然,还来自于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要求等外力的不断冲击。如果高校对这种变革没有一种积极的响应,政府部门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想得到政府或行业举办方的支持,高校就必须首先得到他们的认同,一旦办学偏离了方向,就很难得到支持和帮助,高校的发展将受到阻碍。这种认识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当前很多国内科技型、信息类及现代服务业的大中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层次。据调查,有约60%的企业对新进人员提出了本科层次的要求,但同时他们又对现有的大学毕业生缺少技术、技能表示了不满。所以新建本科向职业本科的转型将对我国教育的全面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转型的可行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转型奠定了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时代,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在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达到40%和50%,这意味着接受各种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还将大幅度提高,也将会有更多的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接受社会各行各业的挑选。然而,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大量的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造成这种人才供需间发展相悖的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变化,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是宝塔型的,即宝塔尖的精英型的人才只是极少数,高等教育只需以较小的办学规模作为实现精英教育的前提。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排名前20名的研究型大学多为规模不大的私立大学。在美国1000多万本科生中,只有4.7万人就读于哈佛、耶鲁等8所常春藤大学,其比例不到4‰。而我国现在许多办学基础并不好的应用型高校,盲目追随综合性大学趋同性发展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表现在:追求培养目标精英化、学科的综合性、专业的全面性、科研的卓越性。高等院校趋同发展带来的最为典型的负面效应有三:高校的趋同发展使得全体高校难显特色;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遭到严重的贬损;使得各所高校为做到“人有我优”而浪费了巨资(主要用于引进相关人才及兴办相关专业)。社会人才金字塔结构的中下部分需要的是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转型为职业本科院校,解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职业教育的成就为转型提供了可能。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后,走过了艰难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并行发展的教育板块之一,其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有中等职业学校13000余所,在校生达2000余万人;高等职业学校1300余所,在校生700余万人;中、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3000余万人。每年,我国仅依托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就达6000多万人次。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基本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探索了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特别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促进了内涵提升,创新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力量的认可。中国已经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有较先进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这一良好的发展趋势为职业本科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可能。

众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有职业教育的实践。应用型普通本科与职业本科的共同点,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都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从现代教育体系的特点看,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和沟通,建立两者之间的立交桥,是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有一大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是由原来的职业大学和行业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升格后大多数走的是应用型本科的道路,这一批高校在升格前,从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基础,升格后办学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现在转型为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要的资源,还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的问题,以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这一批本科院校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举办或者行业举办,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这和现有的高职院校有着相同的管理体制,相同的培养目标和相同的服务对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本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的衔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转型的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怎样向职业本科转型,我们认为关键的路径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办学定位上从普通高等教育向职业高等教育转变。有西方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漂移说”,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的职能可随着学生的就业选择、高等教育的灵活性机构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适时发生漂移(drift),而不是一定要忠实于创办初期制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求或超越其创建或升级后的初始目标,也可以把自己作为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者来考虑其新的发展与定位(张建新,陈学飞:《从二元制到一元制――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动因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3期,第80-88页),国外的高校也不乏这种漂移的行为。所以转型首先要在办学定位上进行转变,大多数普通本科在发展定位上长期在“学术型”和“应用型”间左右徘徊,举棋不定,由此带来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模糊摇摆,从而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行业的职业岗位要求不适应,技术应用能力与技术岗位的要求也有差距,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难的现状。所以这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要下定决心,首先从办学定位上进行转变,在理论上必须使高校的办学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同步,开设专业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在实践上必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产业升级所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运行体制和机制上,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探索校企相融的长效运行机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二是在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学科应用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转变。普通本科培养的是学科应用型人才,其特点是用所掌握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不确定的问题,强调的是学科知识。职业本科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用所掌握的应用知识、技术、技能去解决相对确定的问题。所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包含以下属性:首先应该姓高,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这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高的道德品质、高的职业素养,高的知识机构。其次还应该姓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职业性是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比专科高职更强的职业技术基础理论,同时还具有比普通本科更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第三还应该姓教,属于教育的大范畴,教育性是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要求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就业上具有可迁移的能力,能够适应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对自身的各种挑战。在高校扩招之前,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社会精英,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社会骄子,对未来的期望值很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正确定位学生的未来社会角色,因此,必须改革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转变要求学校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换代的大背景,重新审视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重新调整专业布局和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求学生要重新定位未来的社会角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预期的社会角色由研究型人才向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使学生更加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实践环节的训练,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降低自己的社会角色期望值。

三是在培养模式上从闭门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传统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上虽然也要服务地方经济,要产学研结合,但实际上大多数高校是在闭门造车,所以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结构性失业。敞开校门开放式办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是职业本科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采用“知识加技能”的教育方法,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训环节,依托合作企业广泛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三分学,七分练,在做中学。在校企合作中,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并按照职业岗位的标准,和企业一起构建专业课程内容,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学校为企业提供智力人力支撑,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信息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用,校中厂,厂中校,实现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既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开放式办学要求学校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又是学校定位所面向的学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和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开放式办学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由多学科结构型转型为“双师型”教师。即教师应该同时拥有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讲师的双重身份,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该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不仅要有学校的教学经历,还要有企业的实践工作经历。

开放式办学也要求职业本科和高职专科协同推进培养目标的层次承接。职业本科学生来源应该主要从高职专科毕业生和应届高中生以及在职人员中产生,所以做好本专衔接,才能实现培养规格的连贯性和培养模式的职业同向性,确保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