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质拓展与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质拓展与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针对现行高职教育偏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以素质拓展课程为载体,以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打破教学单向传递知识和机械化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情景化教学形式,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素质拓展 职业素养 体验式学习

[作者简介]薛红(1959-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与健康、生命教育;刘利平(1962- ),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北京 100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融入式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FB12092,课题负责人:薛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4-02

在职业生涯中,个人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要想获得职业的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胜任某种职业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资质和潜能,其中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等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从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一、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应以满足工作岗位需要为目的,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还要结合未来职业的需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关注较少,缺乏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的融合,甚至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事,导致学生素质结构单一,职业素养未能得到全面培养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差,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1.教学活动体现合作与互助。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前被企业看重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个人融入团队后,每个人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获得“1+1>2”的效果,完成个人能力所不及的任务。劳动者不仅要具备某种工作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与他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由于素质拓展是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的,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因此团队的成功有赖于所有成员的协同工作,需要每一位成员竭尽全力为团队争取荣誉,并在集体中汲取信心和力量。如“齐心协力”“植树造林”“团队合拍”等项目,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人的失误将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学习个体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情境中,个体学习转向整体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习过程充满了鼓励、探索和社会性互动的元素,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激活了整个团队学习的热情,不仅发挥了群体的智慧,提高了团队整体的能力,也扩展了各成员知识的存量,养成了乐群互助、友善沟通的良好品质。

2.问题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被动地执行任务,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制约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限制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本该灵动的生命未显示出生机。素质拓展教学改变了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现成知识的传统模式和单纯机械训练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资源,设计真实、具有挑战、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和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时,首先进行情景导入、项目介绍,然后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对问题解决和项目完成的方法则不做任何限定,追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开放性,在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运用独特性、创新性和与众不同的完成任务方法,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穿越电网”项目,创设了“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方法通过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网孔”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问题解决的欲望。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和任务情景拟定问题解决策略,依据同伴的身高、体重、性别等因素,结合既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穿越顺序和位置,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表现了集体的智慧,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凸显了思维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体验了战胜困难所带来的成就与快乐,形成了面对困难保持正向、积极的心态。拓展训练不仅锻炼了体能和意志,增强了自信心,养成了先思考后行动的良好习惯,而且对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营造沟通情景增加沟通频率。沟通是现代人必备的品质,也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体现。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未来一线的生产者或管理者,他们有可能成为机械操作人员、电工技师、计算机操作人员、机械维护人员等,未来的职业不仅需要体力与脑力,还需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由于素质拓展项目的形式为团队学习,队员间必须通过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才能完成目标,如“驿站传书”“信任背摔”“盲人走路”“数字游戏”“多人夹球跑”等项目,缺少沟通环节难以完成。因此,在任务下达后,同学们便浸润于设定的情境中,就采用怎样的操作方法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了增加学生沟通的频率,提供修正问题的机会,有些项目要重复进行。通过大家相互交换思想和分享经验、不断沟通和修正问题,实施方案越发完善,时常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思路和出人意料的结果。有效沟通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融洽了组织内部的关系,展现了集体的智慧和能量,发挥了各自的潜能,实现了分享资源、求同存异、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学生们在学习中提升了能力,收获了快乐,展现了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景象。

4.反思中强化体验与感悟。教学过程的瞬间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瞬即逝。因此,及时讨论与回顾学习活动中的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在回顾、反思与交流中,强化自己训练中的感受和体验,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每当一个项目结束时,教师都会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讨论,帮助学生梳理和分享训练中的体会和感受,启发他们相互补充和修正,借鉴和吸纳其他团队的成功经验,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回顾、反思和比较中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同时,教师还会将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肯定同学们的表现、提炼活动中闪光点的同时,指出活动中的不足,引导大家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使知识技能学习内化为职业素养的提升,将体悟和感受迁移到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5.强化风险意识珍惜生命安全。素质拓展训练是在户外进行的,训练项目不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还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毅力和意志,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承受体能的考验,更要承受心理的考验,不得有半点马虎,一旦发生意外将酿成严重的后果。要将安全教育自然地融入素质拓展训练中,强调任何事情包括训练过程、劳动生产过程都要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并运用真实的案例,分析和指出户外活动因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而导致发生的意外,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沉痛教训,以鲜活的事例来引起大家的重视,警示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珍爱宝贵的生命。要传授学生户外活动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强调自我保护和同伴间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确保在安全状态下进行练习。如在进行“信任背摔”项目时,告知项目的潜在危险,强调操作过程的严肃性与安全性,并提出项目要求,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预防意外发生。同时,指导台下的同学筑起坚固的防线,保证“人床”的牢固程度,消除高台上同学的恐惧心理。学生们在一系列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自我防护、规避风险的能力,为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与讨论

1.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形式和内涵。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单纯机械训练的过程,项目设置更具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健身性和育人性,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内涵,融入了素质教育的理念,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参与热情,学生对每次课都充满期待,改变了接受式学习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84.9%的同学对该课程表示非常喜欢,15.1%比较喜欢,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2.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唤起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和认知兴趣,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克服了预设性、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弊端,以及机械刻板、缺乏生气和活力的教学现状,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得以凸显,促进了学习过程认知因素与情意因素的整合,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课程保持了很高的出勤率,甚至还吸引了未选该课程的同学加入练习中,学生们在态度、行为和情感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3.实现了课程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素质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不仅发展了学生体能,还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安全意识,这些无形的品质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素养。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关注学生观念和态度上的转变和能力的提升。调查数据表明,有90.4%的学生认为素质拓展课程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会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

4.增强了教师课程研究意识。课程改革的实践使我们意识到,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应对社会发展与变迁及时做出回应,做到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与特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创新教育能力,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发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环境。

[参考文献]

[1]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信晓宁,王小燕,谭捷.拓展训练[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克燕,蔡洁.高职院校开设素质拓展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6).

[4]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林宣贤,李海哲,李长瑾.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新生社会支持领悟的影响[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朱静.浅析大学生素质拓展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