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舟”号飞天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1年1月10日,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过后的第10天,在祖国西北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神舟二号”飞船整装待发。
“3分钟准备”,一个庄严的声音划破夜空。然后喇叭里传来了读秒的声音:
10――9――8――……1――
牵动――点火――起飞――
霎那间,搭载着“神舟二号”飞船的“长征-2F”火箭喷着橘红色的火焰,如利剑出鞘,横沙立土,排山倒海;似江声浪涌,重叠如山,发出剑鼓之声。
12秒钟后,船箭一体按预定计划转弯;120秒钟后,逃逸塔抛离;580秒钟后,火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经过7天的轨道运行后,按照预定计划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着陆。它的试验成功,说明我国的载人航天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人遨游太空的日子已为时不远。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正在实现
中国人遨游太空,这一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付诸实践,仅经过七八年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即将成为现实。
载人航天工程庞大,系统复杂,包括载人飞船、航天员、运载火箭、发射场、返回着陆场、测控通信和飞船应用等大系统,每个大系统又有若干个分系统。协作单位涉及到全国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
在载人航天器上,要创造一个适合航天员生活的小环境,并非易事。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温度、湿度、含氧量都非常适合,排泄出的粪便、尿液也很好处理。但是,在一个体积只有几立方米或几十立方米的载人航天器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必须解决其密封、环境温湿度控制、有害气体过滤、废物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还要解决超重和失重对航天员的影响。在地球上,人们已经习惯了重力加速度在1g的条件下生活,但航天员要进入太空和返回地球,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加速和减速过程。这时的加速度会大大超过1g,即出现超重现象。超重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很大,可使人体某些部位缺血,导致昏迷,甚至可造成某些组织坏死。当人在轨运行时,地球对人的引力和人对地球的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了,航天员就会感觉不到重力的存在,即处于失重状态。人在失重时是完全“自由”的,没有重力的感觉,身体漂浮,行动古怪,定向不准,而且还会出现吃饭、喝水、睡觉和排泄等困难,真可谓吃喝拉撒睡都碰到了新问题。
发射载人飞船与一般意义上的发射卫星是有根本区别的。卫星在轨运行一段时间后(除返回式卫星外)是不回收的,任其在空间陨落烧毁,而飞船上的航天员是一定要返回地面的。另外,当载人航天器在发射升空后的任何时刻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问题时,都必须启动救生装置,实施应急救生。因此,发射飞船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我国的飞船命名为“神舟”号,由总书记亲自题写。“神舟”飞船采用三舱段结构,包括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运载火箭为“长征-2F”新型捆绑式火箭。该火箭是在“长征-2E”的基础上重新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推力更大,可靠性更高。
载人飞船发射场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载火箭和飞船在发射场采用了“三垂”模式,即在技术区进行垂直总装、垂直测试,然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对火箭、飞船实施远距离的测试和发射控制。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后,研制部门大力协同,研制人员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经过7年多的努力,研制出了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和“长征-2F”火箭,建成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陆海基航天测控通信网、先进的航天指挥测控中心和一流的飞船发射场。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飞船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正常,与飞船按程序分离。“神舟一号”绕地球运行14圈后,于11月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准确着陆回收。
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后的第10天,又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神舟二号”,经过7天运行后,在我国内蒙古中部成功着陆。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共在轨运行162小时22分,绕地球飞行108圈540余万公里。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各种试验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圆满完成了预定试验任务。
“神舟二号”飞船上安装了由我国科学家自行研制的几十件实验设备,进行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和空间环境等多项科学实验。
在宇宙空间,具有高真空、低温、强辐射、微重力和高洁净环境,这在地球上是很难得到的,是十分宝贵的空间资源。例如,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开展材料科学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材料物理过程本质的认识,指导改进地面材料的制造工艺。又比如,空间环境独特的微重力、强辐射、节律变化是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命科学中不可能在地面环境下获知的一些本质特征,有可能获取以至生产高纯、高效和高值的生物制品,发展新的空间生物工程技术。
这次在“神舟二号”飞船上开展的科学实验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以空间材料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为主,其它内容还有空间天文观测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等。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航天人铺就的通天之路
“神舟二号”发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在惊喜、赞叹的同时,更想知道有关“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的背后。
实际上,“神舟”号飞船的通天之路是无数中国航天人为它铺就的。是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科学技术难关,建成了一整套先进的研制、测试、发射、控制和回收系统和设备,为“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创造了条件。
最具现代化的发射塔架
它是发射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飞船和火箭组合体的功能检查、推进剂加注、航天员进舱、点火发射、航天员应急救生等工作。“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和“神舟二号”无人飞船都是从这里发射升空的。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航天员也会从这里起飞去遨游太空。
发射塔通体呈浅绿色,高达百余米,全部为钢架结构。上设固定平台和可升降的工作平台,可供科技人员对飞船、火箭进行发射前的最后测试和检查。夜间,几十支探照灯同时点亮,把雄伟的发射塔照得如同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官,环抱着箭船组合体这位高贵的“白马王子”,令人赏心悦目。
塔上飞船段的空气净化区,空气洁净度很高,在这里你可以真正领略到什么是一尘不染。发射塔设有普通和防爆电梯各一部,是为科技人员工作和应付突发事件而装备的。
发射塔上还设有航天员登舱通道、风淋室和逃逸滑道。在发射前夕,若出现紧急情况,航天员可迅速通过逃逸滑道进入地下安全掩体,化险为夷。新型发射工位的突出优点在于它能够同时满足塔上航天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紧急撤离的要求。这些设施均属国内首创。
世界上最宽的无缝铁路
离开发射塔,一条宽度达20米的“铁路”沿南北方向横卧在戈壁之上。它堪称目前我国最宽的铁路,在世界铁路史上也屈指可数。这条特殊铁路,连接着发射塔架和技术区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将技术区和发射区连为一体。
当飞船和火箭在技术区完成总装测试后,载着船箭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自行驱动,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出发,沿着铁轨驶向发射工位。
今年1月6日,清晨还乌云密布寒气逼人,中午便晴空万里暖洋洋的。载着“神舟二号”飞船和火箭组合体的活动平台开始启动,沿着通往发射塔架的铁路缓缓驶去,准确地停放在导流槽上面。高耸入云的船箭组合体在转运中没有一丝牵挂,运行十分平稳。前来观看转运的首长、专家以及上千名科技工作者,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整个活动发射平台的重量达数百吨,船箭组合体高达数十米。“神舟二号”转运取得圆满成功,再一次证明,轨道设计和建设都是非常科学合理的,运行稳定性非常好。
高科技含量极高的垂直总装厂房
铁路这端的垂直总装厂房与发射塔遥相呼应,是亚洲目前最高的单层建筑,总建筑面积达数万平方米。正对着发射塔的总装厂房大门由6块组成的,每块重量都达几十吨,堪称亚洲第一门。
楼体主色调为乳白色,嵌有淡蓝色捆绑式火箭巨幅图案,造型独特,外观十分漂亮。厂房设计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大大降低了造价,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特征。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是发射场的核心建筑,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
这座巨大的垂直厂房将过去发射场中的技术厂房与勤务塔两项功能合二为一。置身其中,你会看到机房密布,技术设施健全而先进,足可以容纳千余人同时工作。
为保证“神舟二号”的发射成功,各系统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神舟二号”飞船于年前空运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状态。火箭系统经过了“神舟一号”的发射考验,对地面设备也进行了严格的质量评审,做到“问题归零”。去年加注系统曾创造了一滴不溢的记录,几百吨燃料加注结束,闻不到一点气味。今年又采用了新的技术,不仅在加注质量上更有保障,而且消除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利于环境保护。
数九寒天,站在近百米高的发射塔架上,凛冽的北风锥心刺骨,让人讲不清话,伸不直手,难以正常工作。但经过采取必要的保温防冷措施,中国的航天人始终坚持在高空工作,一丝不苟,为“神舟二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和世界航天史创造了冬季发射的先例。
(本文照片摄影:刘克军)责任编辑:思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