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类文本重点突破策略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类文本重点突破策略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文本。这类文本展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知历史故事的内涵,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循发展轨迹,再现历史;依托文本资源,明晰历史;激发学生意识,审视历史;拓展相应评论,拓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历史类文本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历史类文本;重点突破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25

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历史类文本。这类文本展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知历史的内涵,难以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人物产生共鸣。如何拉近历史故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就成为教学历史类文本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

一、依循发展轨迹,再现历史

历史类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差异性造成了教学这类文本的障碍。教材文本中的历史故事都带有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印记。因此,在教学文本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资料,让学生较为具体地了解那一段历史,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深入文本奠定基础。

例如,苏教版《负荆请罪》一文展现了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从矛盾到团结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难以真正理解正剧本的内容,更难以深切地感受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在学生预习环节就补充了《史记》中的相关语段以及人教版教材中的《将相和》一文,让学生初步感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情节。学生只有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才能对文本中的人物形成基本的认知和体验,从而为学习课文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依托文本资源,明晰历史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民族最不该忘却就是它的历史。因此,在教学历史类文本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表达精妙的同时,让学生深入感知那段历史,形成鉴别历史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时,教师补充了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相关背景资料,尤其是他遭受酷刑的过程。补充这些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读文探因,明因鉴史,深切感知司马迁编写《史记》既是受父亲影响而从小立下的志向,也是他在灾难面前的“发愤”努力,从而深入探寻文本的内核。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将文本内容与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将文本内容置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让学生在了解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中熟悉历史,同时也借助历史资源探寻到文本教学的切入口,形成相辅相成的教学情态。

三、激发学生意识,审视历史

历史文本中的事件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遥远,但它与现在发生的事件有着很多的共性之处。这就为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故事,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实际生活中的类似事件去类比、感知历史故事,借助自身的经验去揣摩古人的思想,将厚重的历史故事向现实和儿童实际转变。

还是以《司马迁发愤写》的教学为例。写父亲弥留时,司马迁“泪流满面”,这样将一个富有孝心、懂得感恩的人物刻画出来。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认知是千古不变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结合这些核心词语,将自己想象成当时的司马迁,面对父亲留下的遗憾,自己怎么说、怎么做。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常态下的想象性表达练习,但深入内部审视不难发现,学生以自己之心揣摩历史文本人物之腹的过程,其实就是用自己童真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走进历史性人物,形成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

四、补充相关材料,拓展历史

教材文本内容所展现的只是部分历史镜头,并没有将所有的内容都纳入其中,这就形成文本空白。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人物、了解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文史结合,针对课文中的空白,及时补充资料,将文本和拓展补充的历史资料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入更为全面的历史画面。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历史故事,聆听历史人物的内心独白。

还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教学为例。当教学司马迁身受酷刑之后,教师及时补充了《报任安书》中的部分内容,强化学生对司马迁悲愤交加内在情感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解读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史书中明确记载,是对文本内容极好的补充与拓展。这样的补充拓展,是对课文的“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的有力印证。

总而言之,历史类文本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应通过各种途径,消弭历史形成的距离,为学生深入体悟文本奠定基础,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