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学好数学。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活动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 生活实际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是小学数学第三册“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中的一个内容。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化抽象为直观,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

1.游戏导入。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根线,(一根红色,一根白色,分别弯曲着绞在一起。)哪根比较长?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便活跃起来,学生都好奇地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线,凭借直觉猜测起来:红色的长,白色的短。马上又有同学反驳:白色的长,红色的短……老师不加断定,追问:“哪位同学能想出好办法,有根据地说出哪根长,哪根短?”学生思考片刻,有同学举手发言:把两根线绳的一端对齐,然后共同伸直进行比较,另一端长出的那根就比较长。当即请他进行操作演示,予以肯定。接着继续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说明红、白两种线绳的长短吗?沉思一会儿,有学生举手回答:可以用尺量出哪根长,哪根短。教师顺势引入新课:那么应该怎样用尺来量呢?现在我们先共同学习用尺量的方法,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讲授不应立即试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方法一开始就与意义的环境相分离,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真实问题的背景”显然大部分是指实际生活或者模拟的实际生活。数学产生的起源便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确实需要才更显价值。“猜猜哪根线长?”的问题在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他们都兴趣盎然。开始,他们从没有科学依据的直觉猜测,到较为科学的观察、比较,再到科学地用尺量,不知不觉踏入数学大门。另外,教师恰如其分的新课导入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应用性。学生对这种学习数学的方式,不会感到陌生、无味和厌倦。

2.认识厘米。

2.1 指一指:1厘米有多长?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指。请几名同学在投影仪上展示,同桌互相指着看。

2.2 比一比:从学具盒中拿出红色小方块,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1厘米)跟着老师动手做:①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②看着两指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③现在不用小方块,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是否正确。

2.3 选一选:①拿起数学书,老师介绍书本的长、宽、厚,最接近1厘米的是什么?②看手指的宽度、手掌的宽度和一的长度,哪个最接近1厘米?(说明:要牢牢记住身上的这把厘米尺,在没尺子的时候,它可管用呢!)

2.4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交流讨论,学生马上找到了纽扣的宽、语文本上田字格的边、小刀的宽等等。

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通过指、比、选、找等大量的操作,感知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在头脑中真正建立1厘米的表象,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回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给学生创造机会,留有空间,让学生开动脑筋,开阔视野,捕捉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面的认识过程:具体形象――共同特征――一类形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而对具体形象的依托则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失去它,后面的抽象及深化将是无本之木。

3.用厘米量。

3.1 自学:看书上如何量花边的长的例子,同桌交流,集体讨论。随机出示:把尺的(0刻度)对准花边的(左)端,将花边延尺拉直,看到花边的右端对着(5),说明花边长是(5)厘米。

3.2 试一试:出示一张蓝色的纸条,怎样量它的长度?先自己量,再汇报答案。

3.3 验证猜想:出示红、白两根线绳,用尺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再比较长短。

3.4 判断:

(1)对。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线。

(2)错。纸条的左端对着尺子的左端。

(3)错。尺子没和纸条放平。

(4)纸条的左端对着刻度2,右端对着刻度7,该线长5厘米,结果对还是错?讨论:这种量法可以吗?(可以。因为纸条的左端对着2,右端对着7,7-2=5,所以这张纸有5厘米长。这种量法是正确的。)

对比(1)、(4)两种量法,哪种好?为什么?(前一种量法简单,不容易出错。)后一种量法学了有没有用呢?(展示一把断尺,一把起点不明显的尺。)遇到这样的尺子你们会量吗?用哪一种量法?(说明:从这道题看出,不管哪种量法,只要相隔5个单位都是5厘米。)在测量时,我们要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好的量法。

动手操作是最好的知识内化的方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理解深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此外,教师也不满足于学生学会一般的测量方法,而让学生通过对判断题的辨析对比,认识测量方法的条件性与灵活性,拓展儿童的思维活动空间。

4.先估计,再量一量。教师向学生展示许多生活中比较短小的物体,先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然后用尺量来检验估算结果,看谁估算得最接近。如:手掌的宽、一的长、铅笔的长、课桌的宽等等。

教师有意识地安排让学生度量生活中的实物长度,估算实物的长度,检验估算结果。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产、生活实际中产生,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活动教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