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知识已经成为组织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主体之一的高校需要从知识战略高度对其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在分析了知识在高校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高校知识战略发展模式。从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进行知识战略模式配称,以主动满足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赋予的新使命。

关键词:知识战略;知识活动系统;战略配称;高校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下,如何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明确在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系统中的定位和扮演好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关键角色,努力成为知识创新的不竭源泉,自主创新的核心基础,正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最关注的是产品,即自主创新的终端,而自主创新的上游――基础知识创新在高校。

国内外学者关于基于知识的战略理论的研究如下:基于外生论为主的市场竞争优势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定位战略和SWOT分析,沃纳菲尔特的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资源基础战略,[1]哈默和普哈拉的能力竞争分析战略,[2]最后学者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的核心定位,许多学者提出了知识战略理论,像汉森(Morten T Hansen,1999)的个人化策略和编码化策略;[3]耶尔(Michael Earl,2001)的知识管理战略六步骤;宰客(Michael H Zack,1999)[4]提出的知识缺口――战略缺口模型等。但是现在的知识战略研究缺乏从系统性、核心本质上来对高校基础性战略资源――知识进行规划、开发与应用,即进行知识配称的研究。战略规划就是在组织内对各种资源从宏观上协调,进行战略模式配称,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发展自己的资源整体配称优势。简而言之,知识战略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战略规划。

1 基于知识的高校发展战略性内涵及知识活动系统理论

1.1 知识战略在高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国家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战略,高校应该努力发展自身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优势,逐渐形成符合国家战略布局的自身定位。在自主创新战略中,高校不但应该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还要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资源的获取,以确保自主创新成果的涌现。有研究表明:高等学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的游离状态、工业社会的边缘状态,到了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地位。[5]美国的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提出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中也提出了高校的新发展使命:高校是知识活动系统中的主体之一。伯顿・克拉克也在《高等教育新论》中写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无不说明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基于知识做出规划。

知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资源,其特色竞争能力与地位的形成不仅是因为高校内的科研知识存量,而且还在于高校现有的知识存量决定了高校内各种资源配置优化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高校的知识存量、知识流量和知识转化机制、知识创新机制还决定了高校发现、利用发展机遇的能力,同时高校知识管理密切相关的组织学习能力决定了高校的知识存量和流量的动态变化,进而决定了高校的竞争优势和地位。

1.2 知识活动系统的基本理论

根据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一般思想,可将社会的再生产系统分为三大基本生产领域:物质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把整个社会活动看作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基础上的活动,刘则渊根据分形几何学理论中的自相似性把社会的再生产系统抽象和简化为知识活动系统。[6]如图1所示:

根据知识活动系统的全息性特征,可以认为高校知识活动系统如图2所示,大学的基本职能应该这样来看:教学活动(知识传播活动子系统),主要从事智力再生产,进行知识的传播与共享,其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出知识活动的主体――专业人才;科研活动(知识生产活动子系统),大力开展知识再生产,进行知识集成、知识创新,其活动目的就是形成新的知识――科技成果;社会服务(知识应用活动子系统),积极参与物质再生产,进行知识与生产技术、管理的融合活动,生产出直接的生活、生产资料,其目的就是促进成果产业化,直接为社会服务。

知识生产活动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满足了现实实践需求;而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则为知识应用活动提供了知识支持和智力基础,是知识应用活动的两大战略支撑点。

2 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高校战略配称

2.1 基子知识活动系统的高校战略模式

进行战略研究就是为了选择符合本身优势和潜力的组织资源运营活动或者是运营活动的方式。战略配称就是对各种高校活动进行有机组合,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达到别人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和地位。[7]高校发展理念从科研研究到洪堡原则,再到威斯康里斯思想的发展历程说明高校的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发展与变化。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高校知识战略三大模式:知识传播战略模式、知识生产战略模式、知识应用战略模式。这三种模式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相互演进,使高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2.1.1 高校知识传播战略

高校知识传播战略就是高校以传授科学和技术知识为主要经营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知识收集、知识整理、知识传递为主要方式的知识传播活动,当然同时也有一定的知识生产与应用研究活动。高校进行知识传播的效果是其毕业学生非常受企业欢迎,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强。高校实施知识传播战略是基于高校教学型老师占多数,科研资金与科研设备相对较少,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丰富,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等条件。高校要对高校服务区域内进行本身定位,努力挖掘本身优势,大胆调整发展模式。目前高校知识传播战略体现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

2.1.2 高校知识生产战略

高校知识生产战略就是高校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经营活动,主要进行知识整合、创新与技术开发、集成科研活动。主要成果是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重大科技成果,往往体现在国际学术地位和专利获得层次与数量。当然高校也会进行科研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等知识活动。目前知识生产战略体现在国内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争创国际名牌的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及其分支机构。

2.1.3 高校知识应用战略

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就是高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经营活动,主要进行知识转化、专利授权、技术

集成与改造研究为主。要进行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必须具有雄厚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市场竞争情报系统。进行知识应用战略是高校和社会密切发展,高校发展具有生命力的最好方式。在亨利・埃茨科威兹博士的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型与大学第二次革命理论中,提到大学知识应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大学去创办知识型企业,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本身科技成果丰富,大胆引进风险资金,积极进行成果转化,最终造就了硅谷。

2.2 高校知识战略的配称

知识配称就是在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基于知识的战略视角,对组织的资源按照知识战略模式进行动态、和谐、明晰的调整与规划、实施,达到知识效能的充分利用。通过知识的动态适应等复杂性来适应外部变化,获取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动态就是指组织要适应外部变化,就要不断进行创新,及时调整组织的战略规划与组织结构、体制模式。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认识到整体竞争力与整体效用,系统各个部分协同发展。明晰就是明确自身发展战略,清楚自身的目标。积极引导组织各个利益的层次愿景,使其在整个组织层次上获得认可。

高校在进行战略规划时,首先要进行本身定位,清晰其资源体系,明确社会需求及其发展愿景,有效组合知识战略模式,形成基于知识的战略规划,协调各个资源配置模式。知识战略的三个模式不是单一的,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的战略模式其关系是相互演化、相互影响、相互生存的。但各个分系统除了以本身子系统为主之外,又都或多或少包含其他两个辅助的子系统(见图3)。知识应用系统(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以知识转化与知识吸纳为主,同时也需要知识集成与创新(更突出自主创新)的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共享与传递的智力再生产(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系统(科研机构)以知识集成与创新为主,也从事知识共享与传播(包括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的知识传播活动和参与技术、管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知识生产活动;知识传播系统(特别是教学型大学)以知识传播和共享为主,亦从事知识创新(自主创新)的知识生产活动和参与技术、管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知识生产活动。

知识生产与传播是高校基本职能,知识传播战略与知识生产战略相互补充。

知识应用是高校的职能之一,科研需求要来源社会的实践需要,科研成果要作用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知识应用战略就是要求高校紧紧把握市场、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播,但是我国现有的高校科研体制存在一定弊端,限制束缚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国家工程中心,到2003年底,已经依次建立了56个,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陆续建立了1000多个大学――工业研究开发中心。[8]而反观我国,我国的高校目前虽在知识传播与生产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本科生教育和科研实力逐年提高,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界与工业界的脱离。知识工作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科研机构资金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学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政府,工业界资金提供比例很低。我们在看民营企业华为集团的发展历程时,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竞争优势来源于自身的科技成果,同时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销售策略,以通讯知识体系生产作支撑,利用国外通讯知识共享平台,积极进行知识成果转化与专利获取。

无论是知识传播战略还是知识应用战略都必须有高校科研力量作战略性支撑。知识生产战略是每个高校必须重视的,无论高校发展到哪个阶段,没有科研做支撑是不可能的。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无论知识传播还是知识应用活动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但在社会发展演化中起关键基础作用的却是知识生产活动。根据分形几何学理论可以得知在每个战略背后又有一个知识活动系统在运行。高校必须以整体实力进行竞争,获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重视整体管理模式,以自身的发展来影响社会的进步。

3 高校知识战略实施

3.1 高校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园区

高校必须对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有清晰的认识。国家教育部的层次划分和高校排行榜都是值得参考的资料。在国际上、国内、区域内本身处在哪个层次,哪个水平?高校自己的优势学科在那里?不足之处是什么?自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什么?都要有明确的认识定位。无论定位如何,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利用优势,转化劣势为发展空间。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明确对国内高校的层次进行了区分和定位,高校的发展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要结合所在区域的发展,自力更生。如何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结合发展,可以通过知识活动系统的基本机制,构建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合作中心等)。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采取知识应用战略的较好载体,是高校知识创新综合性强、有活力、市场化的表现,是以知识生产战略模式为依托(主要体现高校科研中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为主要活动),以知识传播战略模式为手段(优秀科技成果推介、高新技术专利推广、科研创新运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体现知识应用战略模式的科技企业孵化机制。高校科技园区是在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本身功能的体现,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中,高校通过建立高校科技园体系可以很好利用自己的定位、科研优势和所处的政府政策环境,为高校在宏观层面上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平台与市场需求获取载体。例如我国发展较好的科技园有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湖南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一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深圳虚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这是体现高校、产业、社会三螺旋体系接合程度的表征。

3.2 高校战略的实施需要人力资源合理管理,通过每位员工、学生实现战略发展的涌现

涌现就是由层次间的主体相互作用,通过非线性、自组织、自创生的机制,形成整体性的现象,达到主要主体的行为期望。这是复杂适应系统中的基本概念的延伸。运用在管理中也是如此。皇家壳牌石油集团曾对世界500强进行了研究,发现要充分发挥员工的负责精神,因为充分重视员工作用的企业生命力很强,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中得到启示。

高校要从领导到教师、学生对高校实施的知识战略达到一致认识,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当地政府、企业沟通流畅。学校发展需要每一个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员积极投入,具有主人翁的精神。把发现、引进、利用与培养、扶持相结合来汇聚高校发展的科研人才;优化配置科技资源,为科研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高校管理人员要提高其管理水平,明确其服务职责,优化组织管理流程。

3.3 高校要注意协调三种战略模式的关系,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的高校发展模式

知识战略是一个整体战略,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大胆改革,协调各方面利益。平衡积分卡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战略评估体系。学校不但重视学术性强的基金项目,还要加强横向合作项目。“学以致用”、“实践出真知”,无不说明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考核体系中,要力求公平、合理、有效。高校不能沿用一套绩效体系,要不断革新,及时引进更加全面的、公正的考核办法。

4 结论

中国教育环境具有地理区域的差异性、国家政策的优先性等特征,高校很难改变这些,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机制和整体资源的差异性,敏锐发现社会市场的机遇,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实施知识战略一定要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发展规划。高校发展战略要求高校自身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体系中要有合适的定位。高校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市场企业认可才能获得生命力。目前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严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就是高校没有相应的知识应用战略。所以高校应该和谐发展,对知识战略进行有效配称。

参考文献

[1] B.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2):171-180

[2]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3] Morten T.Hansen,Nitin Nohria,Thomas Tierney.What’s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4):105-117

[4] Michael H Zack.Developing a Knowledge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9(3):125-146

[5] 徐高明.高校知识管理的历史考察与特征分析[J].江苏高教,2002(2):64-66

[6] 刘则渊,韩震.知识活动系统与大学知识管理[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1-35

[7] Michael E.Porter.What is th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1):97-116

[8] 雷朝兹,黄应刚.中外大学技术转移比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5):45-53

(收稿日期:200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