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方法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创新教育方法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创新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203-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然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教育,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就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把“传道、授业、解惑”当作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下一代,所以知识就是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现正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创新素质结构确定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有效的、其它学科难以代替的创新教育。

三、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创新的先导,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新课时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然后提出问题: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置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

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

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二)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

∠1=115°

(1)求∠2与∠3的度数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

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

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三)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教师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诱发发散思维,拓宽创新的广度。

(四)开感智力教育,进行个性品质养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新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四、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第二要有创新精神,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第三要有创新思维,必须有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观念;第四要有创新能力,具备渊博的知识、广博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掌握吸引新知识和创新新知识的方法论;第五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求行为主体必须具备献身科学、献身事业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备敢闯、敢冒险、敢于怀疑、批判的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发挥数学知识中的创新因素,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理论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张莫宙.初中数学应用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3]戴再平.初中数学开放题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