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图片编辑的新概念:再造典型瞬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图片编辑的新概念:再造典型瞬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再造典型瞬间,是指当图片中某个局部细节影像更好地展现了新闻事件的性质与特征,且更有利于体现媒体刊载的视觉效果,有意识地去选择和截取这一部分画面,并予以刊载。

提出这个观点,是希望引起新闻图片编辑观念的革新,使图片的剪裁与评判,在诸多技法之上拥有一个统合诸元的灵魂性概念。

在这一新概念下,剪裁不再是简单的减法,也不再等同于单纯的局部影像放大,其指导原则与效果,已变成本着再造典型瞬间的主旨意图,对主题进行符合不同媒体需求与受众感受的再深化再加工,如此才能起到对原图片现场瞬间影像的有机提炼与再创作,达至再造典型瞬间的目的。

多年的新闻图片编辑工作中,一直纠结着一个问题:图片编辑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图片剪裁的最高技术准则应该是什么?并由此提出一个新概念――再造典型瞬间。

问题与答案

其实,这个能够为图片编辑行为与理论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标准化概念,早已经存在于编辑们的潜意识中了, 只是一直以来,对这一问题,人们缺少将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层面,缺少将实践的经验与成果总结提炼为恰当的标准化概念和标准化的文字表述而已。

图片剪裁,是新闻图片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纸质媒体及电子媒体处理新闻图片的必然手段。

剪裁就剪裁吧,可问题是,成千上万的图片,在被各种肤色、信仰、偏好的众多媒体编辑们剪裁之时,编辑手法与价值取向,几乎完全是依照个人及其所服务媒体的价值观、新闻观、兴趣差异、审美偏好而定。这必然会形成图片剪裁标准、取向、方法上的多种多样和效果上的各异其趣。

百花齐放是好事,但它的负面因素也客观存在:即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剪裁效果参差不一。这反映出业界对新闻图片的编辑工作,在基本准则上的理论缺失和实践中的自由裁量与无所适从。由此,也引出了记者与编辑之间在是否应当剪裁以及如何剪裁图片的一系列由来已久的争论。

有些观点认为,编辑们过度自由裁量的裁剪图片是对摄影记者作品与思想的粗涉与破坏。可是我们都知道,首先,新闻作品不是艺术品,它是日常大量应用的信息中的一种,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其二,现代新闻业已经成为知识型、智能型的产业化链条,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加工,不断完善,最终整合到为广大受众服务的目标上。既然是产业, 自然就要对其中任何一种原始素材进行加工,以便各种元素有效整合到最终目标上来。所以,对图片要不要剪及怎么剪这个问题,个体的可以商榷,整体的无可厚非。

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在世界各地听到记者的质疑:记者有自己的新闻观和对现场画面的把握力,你一个坐在办公室里、距离事件发生现场甚至有千万里之遥的编辑,凭什么就随手拿起“剪刀”按自己的意图随意剪裁画面?你的标准是什么?你的尺度如何设定?这些,如果你作为一名编辑,能给出一个相对客观与合理的回答吗?即便你以自己的和编辑部的观点与规则作出了回应,但面对成百上千张被你和你的同事剪裁了的图片,你真的确信自己的回答能令一线记者们心悦诚服吗?现实的情况是,恐怕一百个编辑会有一百种回答。

逻辑学理论讲,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如果概念不明晰,思维与行动就会产生混乱。

那么编辑们能否就所有已经和将要被剪裁的图片,拿出一个令多数人心悦诚服的共同的标准化概念呢?有什么样的理念和意识来提纲挈领我们的图片编辑行为呢?

马克思说,当问题提出时,解决问题的答案已在酝酿中。

经过实践与思考,认为这个标准化的概念应当是再造新闻图片的典型性瞬间,可简称为再造典型瞬间。

其实,这个能够为图片编辑行为与理论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标准化概念,早已经存在于编辑们的潜意识中了――当一幅图片中,某个与文字说明内容相互呼应的影像细节令你感受到或身临其境或动人心魄或妙趣横生的兴奋与共识,促使你静静地拿起剪裁刀尺,满怀欣喜、毫不犹豫地进行剪裁时,对所谓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就已经有了或清晰或朦胧的意识。

内在与在外

由于再造典型瞬间强调的是纯技术性选择,能够使之超越无数媒体与个人的立场与偏好,有助于在理论空间与编辑意识的层面上形成共识与认同。

那么,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凭什么可以称为是图片编辑的最高标准或共同标准呢?这里试着探讨其因果诸元。

按照新闻摄影理论的观点,好的新闻图片,有诸多的评判标准,如新闻性、真实性、思想性、现场感、鲜活感,还有选题、技术与表现方式等,最后,所有这些,都提升凝结到了一个最高点,这个点,就是记录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瞬间。

好的图片编辑与评判标准,也应遵循这种统合诸元、高屋建瓴的原则,演绎出自己最高的技术性的标准化概念,即将一系列图片编辑剪裁的具体要求、方法和标准,最后凝结到再造典型瞬间这个点上。

我们知道,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就是事物的本质。对于再造典型瞬间这个概念来讲,其本质应该是,在一张新闻图片已有的众多影像元素中,有选择地突出展示符合或反映新闻事件性质与特征的局部瞬间影像。它既不是对原图的照搬与拷贝,也不是对原图的无原则剪裁,而是一种根据已知事实从已有影像出发的再加工和再创作。

我们还知道,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事物的性质。按此逻辑推演,再造典型瞬间的性质可以表述为,是根据新闻事实的客观性、图片已有的影像元素、媒体刊载条件(包括空间与材质)和视觉感受之间所做的选择判断。

其表现形式是,在已有影像中去挖掘更精彩的局部瞬间影像,寻找符合媒体刊载空间与材质特征的更有力度和张力的视觉传播元素。

需解释的是,所谓媒体刊载空间,指不同的媒体编辑综合当日图文稿件的数量与质量所能够给予这幅图片的具体展示尺寸。所谓媒体材质特征,指纸质(铜版纸、新闻纸等)、显示器(大屏幕、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等)、色彩(黑白、彩色等)等不同物质形态的媒体对图片大小、色彩、亮度的内在约束。

再造典型瞬间应该是编辑一张新闻图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评价新闻图片剪裁成败的价值尺度,是衡量一张新闻图片编辑质量的原则性技术标准。同时,由于它强调的是纯技术性选择,还能够使之超越无数媒体与个人的立场与偏好,有助于在理论空间与编辑意识的层面上,形成共识与认同。在此共识与认同之下,媒体也好,个人也罢,则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喜好、价值倾向乃至国家利益、阶级立场去取舍你手中的那幅图片。

作为社会科学,新闻的评判标准,与政治经济利益密切关联。比如,“新闻事业是为政治服务的,必须体现本阶级的意志,新闻摄影也不例外。它本身就是政治,所以要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摘自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2007年9月22日《论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这样的观点,与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并不矛盾。因为,无论为谁服务,首先都要有相对完美的技术表现形式去吸引受众,才有可能达至你的传播目的。举个普通但却能表达明晰的例子来说明:这就如同饭店大厨,无论你做哪一国的哪种菜肴,首要的标准与概念是美味,在此之下,才是你自己的和地区的风格、口味、搭配、营养与样式。虽说众口难调,味蕾对美味的感受各不相同,但美味这个概念本身却是公众所认同与追求的。

这里需要辨析的是,编辑图片的再造典型瞬间,不是机械效仿和简单类比新闻摄影的标准。相反,它是编辑图片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来自媒体新闻实践的客观需要;??它是编辑者主观能动性的必然选择;??它是编辑手段与理论的题中应有之意。

观念与实践

编辑必须以受众的视觉感受为原点,以刊登尺寸大小和质地表现力为参考值,重新在图片上规划所要展示的画面空间,挑选出最有力度、最具质感、更具典型性的那一部分画面,予以剪裁、再现,力求达至简化与张力。

具体工作中,如何践行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呢?

首先,应该承认,你很难用既准确无误又包罗万象的文字表述来一一规范其在操作中的具体方法与手段。虽然它是新闻实践中的客观需要,但由这种需要所引发的更多的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是编辑者对图片与媒体刊载空间和材质之间的一种深层心理反映形式。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由此引起新闻图片编辑观念的革新,使图片剪裁与评判,在诸多技法之上拥有一个灵魂性的概念。因此,它不能也无力去添加和改变图片编辑已有的方法与手段,其所要变化的核心是编辑图片、剪裁图片的意识,希望以此在编辑者工作状态与技能认知中置入一种主观能动性强烈发挥的意识,强化有意识的编辑活动。它试图推动编辑在尊重客观事实前提下,以自身的主观进取,去追求所刊载图片的完美表现力。因此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执著于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画面激情。正如心理学关于“意识”的定义中所指出的那样,它是具有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亦如军事史上的著名议题:知道为谁而战,才是有觉悟的军队。

当然,对于要求严谨认真的新闻工作来讲,激情决非信手涂鸦式的随心剪裁,不是个人情绪与志趣的自我表现和宣泄,而是在恪守真实性基础上的积极主动与热情洋溢。

其次,从单纯的技术运作上讲,运用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实践中会遇到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图片已经展现了新闻事件的某个典型瞬间,只是这个典型瞬间的影像主体被诸多因素所包围或打扰,如果在刊登尺幅较大的情况下,这些因素不失为对主题影像的气氛烘托与背景交代。如果刊登尺寸较小,或受到媒体质地表现力的局限与约束,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将典型瞬间展现给受众,反而会损失乃至丧失了一幅好图片原本所具有的表现力。这个时候,编辑必须以受众的视觉感受为原点,以刊登尺寸大小和质地表现力为参考坐标,重新在图片上规划所要展示的画面空间,挑选出最有力度、最具质感、更具典型性的那一部分画面,予以剪裁、再现,力求达至简化与张力。否则,很多好图片所具有的能够反映事物进程本质的典型瞬间魅力,也只能静默地停留在原始照片上了,并且,随时间流逝,终将失去与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分享的机会。

第二种情况,是图片本没有提供具有典型性和说服力的主体画面,而任何人也不可能再去逆转时空重新拍摄,这时,就需要编辑根据已知的新闻事实,在已有的画面细节中去寻找图片内的典型瞬间。用这种方法,经常可以将许多画面凌乱、表现力平庸的图片转化成一幅出色的新闻图片。我们都知道,一件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不断递进的瞬间形态组成,每个瞬间都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侧面,都能够从自身独有的角度解释和阐发事物的性质与彼时状态。如果法国摄影师布勒松所追求的那个最重要的决定性瞬间没有被捕捉到或者是拍到了画面却并不理想,那么本着再度提炼典型性瞬间的理念,去画面里寻找次要的或者能起到旁证作用的典型瞬间,对图片报道来讲,也绝对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这里假设一个例子来解释所谓旁证作用的典型瞬间:比如说一幅汽车忽然起火、路过民众受惊吓的图片,如果这件事的主体形象――起火的汽车拍摄效果不佳,或者因刊登尺寸局限而无法有效表达时,那么可以从图片中寻找路过民众受惊吓神态的局部画面,来旁证汽车起火这件事的突然性及其对现场正常秩序的冲击性影响,同样可以从侧面达到反映事件性质的典型瞬间作用。

第三种情况,就是原图片画面与媒体刊载空间和材质均无矛盾或不妥,可编辑依然要对其进行大尺度剪裁,重新选取典型瞬间,甚至不惜改变原图片的视觉中心。这是因为,很多新闻图片虽然所反映的事件不一样,但摄影构图与视觉角度雷同之处太多。编辑每日经手大量图片,同时还兼具了第一读者的角色,深感图片雷同在视觉上引起的阅读疲劳与创意不足对媒体的“伤害”。这一点,与更关心自己图片表现力的摄影者,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为改变而改变的做法,完全是以假想和预设的受众阅读感受为取向,通过再造典型瞬间的思路,去改善传播效果。

虽然这里谈到了技术方面会遇到的几种情况,但说到运用再造典型瞬间这一概念时的具体编辑方法与手段,则与一般教科书上通行的图片编辑技法无异。

其所变化的,是在这一新概念下,剪裁不再是简单的减法,也不再等同于单纯的局部影像放大,其指导原则与效果,已变成了本着再造典型瞬间的主旨意图,对图片进行符合不同媒体需求与受众感受的再深化再加工,如此才能起到对原图片现场瞬间影像的有机提炼与再创作,达至再造典型瞬间的目的。在实际运用中,如何把握尺度,避免畸形剪裁,乃至哗众取宠、感官刺激,则来自于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积极健康主旋律的把握之中。

(作者单位:《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