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静脉输液的护理评估和输液计划制订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静脉输液的合理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制定输液计划,为临床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对186例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与观察,从病史、临床症状、输液过程和输液计划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记录。系统回顾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制定护理计划,使患者的依从性有较大的提高,输液差错率得到有效降低。由此说明,有效的护理评估是实现输液计划和提高护理治疗的保证。

【关键词】 静脉输液; 护理评估; 输液计划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4.039

根据患者输液的目的、药物性质、血管情况、皮肤情况等检查结果,进行输液前评估,制订输液方案是护士的基本准则。正确的评估方法、内容、输液方式是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1]。笔者总结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输液患者186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输液患者186例。其中男96例,女90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6岁,平均(35.7±5.6)岁。心血管系统疾病46例,脑血管系统疾病39例,呼吸系统疾病32例,肾脏系统疾病31例,小儿内科疾病28例,创伤骨科10例。

2 护理评估

2.1 病史 静脉输液前应评估患者的病史,询问患者既往和现在的用药情况,包括诊断、病情、目前情况、危险因素、年龄、过敏史、输液史、药物治疗史、手术史、深静脉穿刺史等。

2.2 临床评估 生理评估:体格检查、身高、体重、水和电解质平衡、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出入量、皮肤、外周血管及血压、临床症状、主诉等资料。心理评估:患者文化背景(对疾病和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焦虑、恐惧等。临床检验结果评估:出凝血指标、电解质、血清蛋白、肝肾功能、其他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及X线检查等。输液治疗方案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特性、用药方式、既往输液史、患者的皮肤、静脉状况、心理准备、特殊药物的使用方法、治疗方案及疗程等进行评估。社会及经济状况评估:经济收入、工种、、生活习惯、文化水平、家庭情况等。

2.3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监测 静脉输液要求快捷、准确、安全、有效。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做好各项指标的监测。精神状态:烦躁、嗜睡、乏力等症状;脱水征象口干、皮肤缺乏弹性、眼窝内陷等;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生命体征监测;有创压力指标的监测:RAP、PAP、PAWP、CO、CI、CVP等。尿量、末梢循环、血及尿生化等监测,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

3 制订输液计划

根据医嘱开出的输液量、输液种类、输液方法、输液时间、输液顺序制订输液计划。护士在临床输液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所用的药物等情况调节输液速度和输液顺序,并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为医生制订输液方案提供依据,从而达到应有的输液治疗效果。

3.1 输液量 输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丢失体液量、继续丢失量。生理需要量指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液体量。一般成年人每日需2000~2500 m1,儿童平均80~l00 ml/(kg・d)。一般可用5%或10%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补充。已丢失体液量(或累积损失量)即从发病到就诊已经累积损失的体液量,纠正患者现存的脱水、缺盐、酸中毒等需要的水分和电解质含量,临床上根据患者脱水程度来判断。继续丢失量(或额外损失量)即治疗过程中继续丢失的体液量,如高热、呕吐、胃肠减压、气管切开、大量出汗等损失的液体,临床上应按实际丢失量来补充[2]。临床上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上述3种液体量。明确输液目的,输液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输液过多会增加患者心脏负担。一般来说,应该遵循“缺多少补多少”、“量出为入”的原则,这对有明显外源性丢失的患者尤为适用。液体量补足的临床观察指标:(1)患者精神好转;(2)皮肤弹性恢复,血管充盈;(3)舌面由干燥变成湿润;(4)血压趋向正常,脉搏有力,呼吸均匀;(5)尿量增加至正常范围。

3.2 输液的顺序和原则 遵循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定时定量,计划输液的输液原则。但是,随着患者病理生理的演变和病情的不断变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这些原则。

3.2.1 输液顺序 先晶后胶:无论治疗何种脱水,只要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首先必须迅速恢复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其次是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一般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进行扩容,既可改善血液浓缩状态,又有利于微循环。常首选平衡盐液,然后输入适量胶体液(代血浆、成分血)等,以维持血浆的胶体渗透压,稳定血容量。对于大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休克,在抢救时尽早地补给胶体液,如代血浆、成分血等。护士应根据病情按医嘱输液[3]。先盐后糖:一般先输入无机盐溶液,再输葡萄糖溶液,因为糖进入体内迅速被细胞利用,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意义不大。先输入盐类则有利于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和恢复细胞外液容量。

3.2.2 输液快慢的原则 补充已丢失体液量:包括抢救休克所用的液体量在内,在6~8 h内补完。休克患者,为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小儿开始按体重计算(30 ml/kg),成年人可给500~1000 ml的溶液,快速静滴,于30~60 min内输完,如病情好转,继续输液以补足已丢失的体液量。这就是所谓的“先快后慢”的原则。为快速补充血容量,临床上常采用加压输液法或同时开通多条静脉输液通路,但“先快”这一原则对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患者不适用[4]。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液体量:在补充完已丢失量之后的16 h内,以一般速度补完。只需要补充生理需要液体的患者,或需要由静脉滴入某种药物的输液,可以用均匀的速度在8~12 h内输完。

3.3 补钾四不宜原则 (1)补钾不宜过早:即临床上所说的“见尿补钾”,钾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而且排泄特点是“入多多排,入少少排,不入也排”。在没有尿排出的情况下补钾,有导致高钾血症的危险,因此无尿时一般不宜补钾。当患者补液后,有尿排出时,钾随之排出,此时如不注意补钾,可能会出现低钾血症。患者尿量每小时20~40 ml才补钾,否则有高血钾及急性肾衰竭危险。(2)补钾量不宜过浓:即指浓度不超过0.3%。这一浓度仅对一般缺钾而言,对严重缺钾者,在监测下钾盐的浓度可提高到0.5%~1%,待病情稳定后再按0.1%~0.3%浓度滴注。(3)补钾量不宜过多:即指每日补钾量成年人一般不超过6 g;小儿不超过0.2 g/kg。(4)补钾速度不宜过快:钾离子输入人体后,约需15 h才能于细胞内达到平衡。如补钾速度过快,可引起细胞外液钾浓度急剧升高,导致高血钾的危险。所谓速度不宜过快,是指每小时滴注的氯化钾不超过1 g。但对周期性瘫痪和特发性低钾血症等严重缺钾患者,钾的滴入速度达2 g/h,仍然是安全的。

3.4 特殊药物的计算方法 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过程中,治疗上常需要精确地每分钟输入一定量的某种药物,临床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如:硝酸甘油(Ni)、硝普钠(SNP)、利多卡因(Li)、多巴胺(DA)、多巴酚丁胺(Dob)、肾上腺素(Ar)、酚妥拉明(立其丁)(Ri)、异丙肾上腺素(I)等。简单计算方法:(1)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Do,Dob)计算法:运用常数3×患者体重=毫克(mg),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 ml,得出每毫升每千克体重含l mg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例:50 kg的患者,需要输入5 μg/(kg・min)的多巴胺。配制方法:3×50=150 mg,将150 mg多巴胺加生理盐水至50 ml,每小时输入5 ml配制好的多巴胺,即输入5 μg/(kg・min)的多巴胺。(2)硝酸甘油、硝普钠、酚妥拉明(Ni,SNP,Ri)计算法:运用常数0.3×患者体重=毫克(mg),算出的毫克数加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至50 ml,得出每毫升每千克体重含0.1 μg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酚妥拉明)[5-6]。例:60 kg患者,需输入0.5 μg/(kg・min)的硝普钠。配制方法为0.3×60=18 mg,将18 mg硝普钠加生理盐水至50 m1,每小时输入5 ml配制好的硝普钠,即输入0.5 μg/(kg・min)的硝普钠,以此类推。

参考文献

[1] 裴小玲.胺碘酮注射液外渗所致组织损伤和静脉炎的护理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2):11-12.

[2] 汪映霞.静脉大剂量补钾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5(35):23-24.

[3] 王海玲.门诊老年患者输液的整体护理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46-47.

[4] 李蕊,唐海英,须俊滟,等.急诊临时输液室的责任分区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2,23(3):56-57.

[5] 袁双凤,杨跃杰,王俊英.L-丙氨酰-L-谷氨酰胺双肽对水痘合并脓毒症患者影响分析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8(3):23-24.

[6] 董红玲.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75-76.

(收稿日期:2012-02-22) (收稿日期: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