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财政:多点发力 利好有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财政:多点发力 利好有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决策层的风险天平正由“抑通胀”向“保增长”微妙倾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际力度也悄然加大,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压和后危机时代的平衡调控恐怕令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在保障房等有限领域内施展拳脚。

不过,来自财政部的最新消息显示,“土地出让收入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具体措施将于近期出台”。

市场预期,继保障房项目之后,水利以及中西部建设等政策的推出将盘活2011年财政政策,与上半年相比将更为积极。

上半年明松暗紧

中央早已明确,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全年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但今年数据显示,前5个月,只有地方政府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投资冲动,而中央投资项目完成额增速回落明显,同比增速由去年的14.1%降至0.3%,中央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由去年的8%降至6.3%。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一位官员对《投资者报》透露,表面上看,今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政府为了抑制基建投资和防止经济增长过快,采取了更多行政手段紧缩财政,从严审批并放慢财政拨款速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日前在长江证券中期策略会上也表示,今年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已由保增长逐渐向防通胀转变,因而财政政策名义上积极,但实际上处于“扩张性的”逐步向中性或者稳健转变。

放松信号浮现

但是,随着高层对控通胀和保增长的态度出现微妙变化,下半年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开始浮现。

今年前5个月,全国财政收入46820亿元,财政支出33626亿元,实现财政盈余13194亿元,按照财政赤字9000亿元的安排来看,下半年财政支出必将扩大。

历史经验也表明,我国一般在上半年实现财政盈余,下半年发生赤字,到年底尤其喜欢“突击花钱”。而今,资金弹药日渐充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加速花钱的苗头隐约可见。

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司进行企业债融资,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终于从允许地方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发债上得到体现。”

美银美林亚太区资深经济学家陆挺在报告中预计,未来支撑中国经济的利好消息,将更多来源于财政方面,而非货币政策放松,尤其来自保障性住房建设。

北京大学教授蔡志洲对《投资者报》表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利弊,前者适合总量调控,后者适用于结构调整,更加富有针对性。目前看来,货币政策的力度比较合适,且通胀不完全是货币因素,应维持不动,而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胀应更着眼于改善供给面,推进结构调整,因此财政政策还有继续发挥的空间。

扩大支出只限局部

只不过,相继曝出的地方债务违约事件和有关部委不肯轻易放松审批束缚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施展空间。

国家审计署6月27日公布的地方政府债务清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达10.7万亿元,占GDP的27%,属于可控范围,加上尚未还清的国债,中国的公共债务总额占 GDP的比例约53%,仍处在欧盟严格要求的60%的线下。

尽管如此,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孙刚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并不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会有较宽泛的放松,这与相关部委不愿放松审批权有关。

他认为,之所以财政政策在保障房上松口,是因为各界对保障房的关注和呼声最为强烈,哪一块嚷嚷的声音大了,哪一块就松一松,别的地方没有大的呼吁,也就没有明显的进展。

蔡志洲也对财政政策的这一有限力度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财政政策显然没有大范围放松的必要。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报告称,尽管地方债务处在可控范围内,但其缺乏透明度,并且这些债务的到期期限短和长期投资项目回收期之间不匹配。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去重组这些债务的话,未来几年银行将面临债务违约的实际风险。

更让地方政府头疼的是,目前其还债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而房地产调控令卖地收入锐减,地方财政进一步受限。

另外,中信证券表示,除保障房的项目审批节奏将加快外,农田水利和上半年审批受限的 “十二五”已规划的基建项目将陆续展开,同时火电项目预计也将有所进展,以缓解“电荒”。

减税幅度依然有限

而对于各界一直呼吁的减税,孙刚表示,只可能有局部的小范围减税,大规模减税不太可能。高培勇也称,今年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作主攻方向,减税政策规模将是极其狭小的。

蔡志洲称,目前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只体现在扩大支出上,税收调整涉及的程序复杂,做起来比较难。孙刚则称,虽然前5月财政收入增长明显,但大范围减税的减收压力仍然太大。

目前,出台的减税措施,一是9月1日实行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二是自7月1日起,财政部大幅下调成品油及部分原材料的进口关税,总体减税规模都十分有限。

蔡志洲表示,出于结构调整的需要,税收政策还可以在降低出口退税上有所作为。此外,他强调说,宏观调控应更着眼于长期问题,而不是只顾着用货币政策频繁“救火”,为此,以财政政策等措施改善收入分配,推进结构调整,鼓励企业创新都是应有之义,而目前的保障房建设虽是为应对短期问题而来,但确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