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恶性肿瘤转移新学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恶性肿瘤转移新学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痰病。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但转移是肿瘤恶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古今中医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恶性肿瘤转移除经典转移学说外,要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来分析,但这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在深入研究了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恶性肿瘤转移的新学说――“经络转移学说”,从恶性肿瘤转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恶性肿瘤;转移;经络;中医;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67-03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多发病。我国每年恶性肿瘤发病人数约160万。已超过心脑血管病成为致死原因的第1位。肿瘤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通过各种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后得以继续增殖生长,形成与原发肿瘤相同性质的继发肿瘤的全过程。据统计,6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于初次诊断时已发现有转移,美国每年确诊有80万实体瘤患者,诊断时发现有转移者50万。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是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临床恶性肿瘤患者80%以上死于侵袭和转移。转移是肿瘤恶的特征性表现,也是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控制转移成功与否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但临床观察发现,许多转移性肿瘤的器官分布很难用或不能简单用经典的血行性转移,淋巴道转移和扩散性转移的机理来解释。因此对于恶性肿瘤转移机理的研究成为目前肿瘤研究的关键所在。

1 经典肿瘤转移学说

有关肿瘤转移器官特异性发生机制问题,已获得许多研究成就,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

1.1 “机械和解剖”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是1929年由Ewing等提出的,该学说以器官的解剖,血流的分布等来解释转移瘤的发生器官。其依据是肝和肺分别是人体门静脉和腔静脉血回流的终站,因此肺和肝是转移性肿瘤的常发部位。来自胃肠道的肿瘤细胞可循门静脉入肝,来自全身其他脏器的肿瘤细胞最终回流入右心,经肺动脉入肺。凡侵犯肺静脉分支的肿瘤,可随血流进入左心而播散到全身其他器官。但有些问题用此学说又很难解释,如肌肉、肾脏虽接受近1/4的全身血液却很少成为转移部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另一种学说即“种子一土壤”学说。

1. 2“种子一土壤”学说1889年英国外科医生StephenPaget在分析375例乳腺癌尸检病例后,发现转移癌的分布不是随机的,某些肿瘤细胞对某些器官环境有特殊的生长倾向,而最早提出的“种子一土壤”学说(seed-and sold ay-pothesis)。认为肿瘤的转移是特殊肿瘤细胞(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一某种特定靶器官(土壤)中生长发展的结果。从而阐明肿瘤分布一器官亲和性的原因。Luclee等(1952年)注射鳞癌细胞于兔的股静脉或肝静脉内,相同情况下,在肝内的转移灶总比肺内多。许多学者也作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相似的结论。这一肿瘤转移机制学说被其后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但其机制至今仍在探索中。

2 中医对恶性肿瘤转移概论

历代中医文献中无明确的关于转移性肿瘤的记载,但零散记录于各种著述中:如《内经》将转移称作“传舍”,传指癌毒的传播、扩散,舍有居留之意。中医认为,癌瘤的传舍(转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含3个要素:“传”,指癌毒脱离原发部位,发生播散;“舍”,即扩散的癌毒停留于相应的部位,形成转移瘤;转移瘤也可继续发生“传舍,即当转移的第一步按通常部位转移,这些部位又成为再转移的源泉,这种方式又称为“瀑布式”转移(metastat-ic ca$cade$)。《灵枢・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脊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溢,不可胜论……”,说明癌瘤形成后,癌毒播散,经由孙脉、络脉、经脉、输脉、伏冲之脉,进而侵犯脏腑、组织(胃肠、募原等)。文中强调了正气在发病学中的主导地位,癌转移的病机是由于正气不足。病邪由浅人深,循孙脉一输脉一伏冲之脉一骨肠之募原一缓筋而传布,络致“邪气淫溢”而变证百端。

关于肿瘤转移的相应症状描述,如《济阴纲目・卷十四》载:“左乳生痈,继又胸臆间结核大如拳,坚如石。荏苒半载,百疗莫效,已而牵掣臂腋,彻手背,痛楚特甚”。拟似乳癌晚期转移至胸壁和腋下、锁骨下淋巴结,继而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的证候。《灵枢・刺节真邪》所载:“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传,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瘤。”文中关于邪久留体内可致骨疼肉枯的描述,类似于现代医学肿瘤晚期出现的骨转移痛和恶液质状态。总之,祖国医学对癌肿的转移性有一定认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但其中的某些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3 “经络转移学说”的基础理论

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网络周身的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大量的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经络在人体内是客观存在的。与血管、神经、淋巴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且独立于血管、神经、体液、内分泌之外的一个特殊系统。在临床实践中,经络发挥着特有的生理功能。并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经络在人体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内外联络、沟通表里的功能:“经”是人体内纵行的主干,“络”是纵横交错的许多分支,如同网络一样。经络系统是将人体内在的五脏六腑与外在的肢体、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联络成一个有机的生物整体。发挥着统一协调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运行气血、输送营养的功能。经络将气血、营养输送到全身各部,维持体内脏腑和体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的正常生理功能。反映症侯、传导信息的功能:临床上出现的内病外现,外病内扰都是通过经络反应症候、传递信息的功能进行的。因此,许多脏腑的病变,常可在体表相关经络循行径路和分布部位上出现疼痛、过敏、麻木、红肿、逆冷或异常反应物等。此外经络的生理功能还表现在调整阴阳、协调平衡的功能及抗御病邪、防病治病等功能。

《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从经脉别出后越分越细,网络全身,无处不到,是经络系统中和内在脏腑与外在肌腠直接相连的部分。络脉有大络、系络、缠络、孙络等层次的不同。从经脉分出15别络,别络又分为180系络,系络分为180缠络,缠络分为3.4万孙络,以数学方法计算,仅孙络就约165.24亿

根。

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从大到小,呈树状、网状,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满布全身内外的网络系统,弥补了经脉线性分布的不足,是脏腑内外整体性协调联系的重要结构。正是由于络脉这种密如蛛网、遍及全身的组织结构和分布特点,才实现了络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等众多的生理功能,使气血流注从经脉的线状扩展成为面状弥散。经脉之所以“行血气,营阴阳”,“内灌脏腑,外濡腠理”,实际上也主要是通过络脉来实现的。络脉实乃气血津液输布贯通的枢纽和要道,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络脉中的气血流注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即络中的血气达到满溢程度时,既能离经脉方向流动而布散于脏腑组织、皮毛肌腠,又可以向经脉方向流动而注入经脉。

4 应用经络学说解释恶性肿瘤转移的规律

根据《内经》的观点及按照“经络转移学说”的基础理论,经络系统是癌毒转移的途径。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具有内外联络、沟通表里;运行气血、输送营养及传导信息等功能。而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经络便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如上述《灵枢・百病始生》中的论述即是对病邪经经络传变的明确记载。肿瘤细胞沿络脉、经脉流散,在适宜的环境下又会形成转移病灶。《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云:“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指出病邪通过经络传人脏腑,而导致疾病发生。因此,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以经络为传变通路的。

但恶性肿瘤的转移并不是随机的,恶性肿瘤通过经络发生转移与经络的循行络属有着一定的关系,经络关联比较密切的脏腑之问易于发生转移。如:胃肠道癌易出现肝、肺和腹腔转移;乳腺癌易转移到肺、骨和脑。颅外肿瘤易转移至颅内,但颅内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脑却是其他肿瘤转移的好发的靶器官。上述转移规律按照经络络属关系解释如下:头(脑)为诸阳之会,手三阳经与足三阴经均从手足走向头,手少阴心经亦达于头,十二正经的经别经过离、合、出,最后均人于头,任督冲脉与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均从下走向头。从经络走向着,走向头的经脉多达25条。由此可见,全身之经脉从巅入络脑,而却无法自脑系下走某脏腑。经络运行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脑与周身经脉的循行关系可能是脑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而颅外肿瘤常常发生颅内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布于肺脏的经络经脉有8条,别络2条,共计10条经络线组成肺与心、肝、脾、肾、心包、胃、大肠等脏腑间的直接通路。此外还有手少阳三焦经络脉、别络、足太阴脾经大络,均散布于胸中与肺脏相联。因此肿瘤转易移至肺脏。

肝与胃、肠、肺之间经络联系密切,《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此处所言腹里,当以大小肠为主。肺居高位,大肠与肺之间的经络必经肝过膈而相互络属;“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由此可见,胃、肠与肝、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经络通路。临床上胃肠道恶性肿瘤常见肝、肺转移,肝癌常见肺转移,肺癌常见肝转移,与上述经络间的联络基本相符。

5 小结

癌毒传舍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经络传舍等。经络气血走向以及气机固摄理论出发,分析可能转移的脏腑,给以先行调护。进行加减组方用药。但临床上发现有的脏器有较多的经络网络,如心脏的经络有:经脉7条,络脉3条,别络7条,共计17条经络;脾脏分布有经脉3条,别络及络脉4条,计7条经络,却极少接受转移。而分布于肝脏的经脉有经络2条,别络2条,虽然共计4条经络,但肝脏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诚然“经络转移学说”不能够解释所有恶性肿瘤转移现象,故笔者认为“经络转移学说”亦只能解释部分肿瘤的转移规律。其他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的骨转移;黑色素瘤早期即向多脏器广泛转移;骨、软组织肉瘤早期转移的唯一部位――肺等转移机理则需其他转移学说进行解释。然而,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概念不尽相同,故中医癌毒传舍的研究不能盲目套用现代医学名词及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