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暮春上巳:临河修且咏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暮春上巳:临河修且咏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暮春遐想山阴游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时值暮春之初,这个时节的会稽,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莺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好一派怡人春色。

三月初三上巳日,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王羲之,邀集家族子弟和筑室东土的一批名士聚于山阴兰亭。这些名流高士中,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计四十二人。

兰亭位于绍兴南渚山下,据《越绝书》记载,得名于“句践种兰渚田”一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与上巳日行修之事正相得宜。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镜,映得竹影摇曳。众人先是洗濯净手,接着再把酒泼往水面,用兰草蘸着洒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样,一年来的所有晦气便一扫而光了。

众人洗洁一净后,纷纷在溪水旁席地坐下。右军便嘱在旁随侍的下人取出了随行备好的越窑鸡头壶和木漆羽觞耳杯,这杯子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圆形双耳,如一只小船。杯中斟上酒后,侍者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众人说定,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便得罚酒三斗。

正所谓一觞一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足以畅叙幽情。席间,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十六人作不出诗被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被后人戏谑“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雅集诗文既成,右军便以蚕茧纸、鼠须笔亲书序文,“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体,就中‘之’字有二十许,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如有神助”,竟成《兰亭叙帖》,翰墨风流冠古今。

佩兰修向中流

且先说何为上巳行修一事。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是一个迎接春天的日子。

据《周礼・春官》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释曰:“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可见这种活动早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国家还专门设置女巫之职进行主持。因为此时正当季节交换,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所以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所谓“禊”,即“洁”,故“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弥致病因素的仪式。“巳者,祉也”,选择在巳日举行,意为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

在这项仪式中,兰草被视为灵物。在《诗经》的时代,“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除不详”,众士女要手执兰草,在河上招魂,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因此,从起源上看修与兰汤辟邪术密切相关,早期的河滨祓禊礼俗与兰汤辟邪术属于同一巫术体系,因其皆以兰草可辟不祥的观念为基础。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祭神必斋戒,斋戒必沐浴,沐浴用兰汤,于是兰汤、兰草便与神灵有了联系。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引领。

此外,在这日,男男女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定情相嬉,这便是上巳节的又一古老风俗――男女会。正如《周礼》所言:“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这阳春三月万物萌生之际,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相恋。

因此,三月三还是一个可以求得子嗣的春事佳节。在上巳节活动中,要祭祀高,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据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曰:“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祈乞嗣息,必于井中,探得石者为男,瓦砾为女,古今之所效验焉。”可见三月三日在制度化的道教中也被赋予了明确的求子功能。

此外,踏百草、斗百草、荡秋千、蹴鞠之戏也日益兴盛起来。沐浴着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人们总是会想出各种方式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惠予。

曲水羽觞泛随波

文人则渐渐从上巳节中派生出来另一种雅习――曲水流觞。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大家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彼此相乐,故称为“曲水流觞”。

据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有一次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三月三日曲水流觞是何含义。挚虞回答说:“汉章帝的时候,有徐肇者,有三女,皆殆于三月三日这天,人皆视为不祥,于是相约到河畔盥洗,并且把酒杯放入河中,任水载去,以为辟邪。”晋武帝听此不免扫兴不快,于是尚书郎束皙驳斥挚虞之说,言早在周公建成洛邑的时候,就曾让河水载着酒杯顺水漂流,有一首《逸》诗中就有“羽觞随波流”这样的句子;之后,秦昭王在三月上巳这天,将酒杯置于河流拐道处,结果有一个金人现于河面,手捧水心剑,断言昭王“制有西夏”,后来秦国果然称霸诸侯,于是金人出水的地方遂被立为曲水流觞之地,汉代沿袭这一习俗,慢慢地发展成为一种盛大的集会。晋武帝听之甚喜。

这两说已无可考,但曲水流觞确成风雅之事沿袭了下来。汉武帝承袭秦制,凿建周长六里、水流曲折的曲江池,供皇家贵戚流水曲觞之用。隋改名芙蓉苑,唐复名曲江,并整修扩建,池面方圆达七里,亭台楼苑,鳞次相接,成为京都的一大风景。早春的长安城,莺飞草长正当时,三月初三日,上至皇室名媛、下及贩夫走卒倾城出动,从四面八方齐聚曲江,“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连时称“元白”、“韦杜”的白居易、元稹、韦庄、杜牧等人也最喜欢相邀来此扎堆,游乐之余自然要“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酒令风雅诗歌应和。诗人赵璜写道:“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林宽也说:“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章碣则刻画得更为细腻:“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瞅占麦畦。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这时节正是诗兴大发之时,新科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曲水为他们置办的杏园宴,也逐渐演变为诗人们应酬唱和的“诗会”。

这样的余韵一直蔓延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禊赏亭”、“流杯亭”之类的景致,迄今还可在北京故宫、绍兴兰亭等处可见,不过均为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之沟槽的微型景观,无复王羲之笔下“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那种大自然的情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