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化情境泛化美术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化情境泛化美术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美术课程定位为人文课程,需要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等等,来挖掘美术教学的厚度。从在文化情境中提升审美欣赏、审定教学目标、调整教学结构、合理设问交流、意临美术图式等方面,探究美术教学,泛化美术教学

关键词:文化情境;价值;结构;设问;图式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体现着对教学中文化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但我们经常会看到“玩”的美术课,“秀”的美术课,单薄而单一,引发我们思考。

研读美术新课标,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由原先的双基课程定位在了人文课程,即文化课程。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教育一旦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就会提高学生的视觉分析能力,使他们不仅具备一双会看形式美的慧眼,还具备能够领会文化内涵的心灵。

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美术课要把一些最基本的文化内涵很好地揭示出来,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探究美术。于是我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文化情境,审美享受

所谓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在课堂教学需花一定的时间来探讨其文化元素,就如同运动中投掷标枪一样,都能在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弧线。注重文化情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1)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涵义。(2)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一定的社会文化特征,认识其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它对生活的独特贡献。

如,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鲜明地再现出秋色之美,浓郁醇厚、明艳诱人,画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赞美家乡的可爱、祖国山河的壮美。通过欣赏画使学生了解国画,迸发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没有感情这个品质,艺术品就不可能打动人心。在这种炙热的文化情境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的知识和修养,充分地引申和发挥,浮想联翩,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思想启迪与再创造的审美享受。

二、价值取向,目标定位

一堂美术课的文化情境首先取决于它的价值取向。教师在一开始做教案时就应该认真思考本课的文化价值之所在。没有价值,教学方法再高明、教学手段再先进、活动安排再热闹,都是“无效的教学”!

我在教学《月亮的遐想》这一课时,引领学生思考究竟为什么要遐想?遐想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怎么去表现遐想?这是既具有文化传承又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究课程,本课的价值在多元文化并存背景下,紧紧抓住学生所熟悉、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在特定的文化情境创设中,师生共同探讨了值得讨论的问题。

三、调整结构,关注学生

我一直很欣赏一种美术课堂的结构,那就是在有限的教与学的交流时间内动静结合,点面开花,艺术融合。前置性小研究:什么作品中出现月亮的遐想?有什么文化内涵?小组讨论:我们的遐想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遐想?然后在辩论、视频学习、尝试中学习月亮文化和表现技法,使得张弛有度。

四、合理设问,思想碰撞

设问不应该是简单地让学生回答“是”或者“不是”,“好”或者“不好”,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出美术作品背后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学有所得,接受了一次很有意义的美术文化洗礼。

回来后我还尝试上了教研课《吴门烟水》,按一般课的教学程序,看画、介绍作者、分析画品,然后讲讲表现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了一个问:水指什么?除了自然界中水还能指什么吗?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一个“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前置性作业,探讨其水的意向、苏州文化的取向。让学生在很开阔的视野中进行主动式学习,让学生在思考和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从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找到“真知灼见”。

五、意临意像,感悟文化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广阔、多样、真实生动的生活画面,还因为它蕴含着艺术家先进的思想观点和对生活的认识,能够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有益的思想教育,同时得到美感享受。我们生活在苏州,苏州的园林潜移默化在我们的视觉表象中,如,在临摹孙君良先生《苏州园林》中,勾、皴、点、染等成为一种意象,学生感受的画家笔下不同季节的园林美感,同时教师通过启示、对比范画,学生从“知其然”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

巴特说:“创造力的育成,不是由大人注入的,是以学生本身表现为中心。”美术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将课程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引向深入,稳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益,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文化情境和文化精神,否则美术教学将会“中气不足”,优质化更是无从谈起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