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扬学生个性,灵活驾驭教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扬学生个性,灵活驾驭教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依字而教”,张扬学生个性和“据学而教”,灵活驾驭教材两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中识字与阅读教学的优化问题。

关键词: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依字而教;据学而教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近十年的路程。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学生一起遨游在冀教版新教材一篇篇精美选文之中,一起享受着新教材带给我们的快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张扬学生个性,灵活驾驭教材,才能优化识字与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一、“依字而教”,张扬学生个性,优化识字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生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它同时也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揭示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汉字特有的灵动性和丰富的表意性,让学生体验到汉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带着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把汉字视为审美对象,去学好、写好每一个汉字。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汉字的文化内涵和汉字之间的联系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我从努力挖掘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依字而教”。例如,在教学“忠”字时,我告诉学生,一个人把心放在正中间才叫“忠实”;在教学“乱”字时,我说:“舌头打弯了才叫‘乱’呢!”在教学“晶”字时,我又说:“你们看,这里有三个太阳,多亮呀!”……从学生一双双瞪得大大的眼睛中,我看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带着这种喜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自己先试着观察一下字形。一旦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就积极鼓励,哪怕有时解释得很牵强,我也以鼓励为主,因为最起码学生努力地去想了。慢慢地,在课堂上学生开始给我一些意外的惊喜。他们告诉我:“鸣”就是一只小鸟在张大嘴巴叫;马长大了才能“驮”粮食;“突”就是一只狗突然从洞里闯出来……这个惊喜也告诉我,在学生眼里,生字已经不再是一个枯燥的符号,而是一部耐人寻味的文化史。

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又充分利用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识字效果加以巩固。例如,在学习了新生字“鸣”后,我让学生想一想看到这个字你又想起了哪些字?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和“鸣”有相同偏旁的字,有的想到了“鸣”的同音字。然后我又启发学生想一想和“鸣”读音比较接近的字或是能和“鸣”组词的字。这样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利用新旧字之间的联系来巩固生字的方法。接下来我又开展了一系列的“联想小大王识字比赛”活动,看谁写出来的生字最多。学生对这项比赛非常感兴趣。课下我竟然发现有几个学生在悄悄地挑出一两个字进行联想比赛。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我又把他们每一次参赛的作品装入个人的成长记录袋中,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看到学生一次比一次写得多的生字作品,我知道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有效地巩固生字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远比让学生机械地抄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转变让我想到了现在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底气与灵气的融合。那么我的上述两种做法也应该包含了对学生底气与灵气的培养。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据学而教”,灵活驾驭教材,优化阅读教学

“生成性”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关注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为此,教师课前都要做一定的预设,可是实际课堂要比我们设想的要复杂得多。因此,作为一个教师,面对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只有灵活地驾驭教材,才不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例如,我在执教冀教版三年级的语文第一课《走进大自然》时,在板书课题的时候,我因为疏忽,把“走进”误写成了“走近”。有一个学生因为做了预习,所以马上站起来告诉我说写错了。当时我脸立刻就变红了,说:“你预习得真仔细!老师应该谢谢你。”稍后我又说:“那你能替教师给大家讲讲这两个词的区别吗?”这个学生站起来说:“教师,我能用举例的方法吗?”我说:“当然可以呀!”然后这个学生从座位上走近我对大家说:“我现在走近了老师的‘近’应该是‘近处’的‘近’;老师上课时走进了教室应该是‘进入’的‘进’。”当时我非常高兴学生的细心,紧接着我又问:“那你知道课题中为什么用了这个‘走进’吗?”这个学生挠挠头说:“不知道。”我说:“那好吧,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我改变了自己在备课时的原有设计,改为围绕着上述问题来学习课文。

在赏读完课文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给我们写这篇文章吗?”又是那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作者是想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因为大自然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接着这个话题,我用手指着课题中的“走进”,对学生说:“是呀,作者是想让我们多走进大自然。同时他也一定希望我们走得更近些,去叩醒每一片岩石,去访问每一片花瓣。”……

我认为,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改变了的这节语文课,比较合理地实现了“据学而教”。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上多下工夫。只有真正吃透教材,才会熟练地驾驭教材。以备课中的多变应教学中的一变或几变,从而顺应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