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极拳“”字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极拳“”字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太极拳中所谓的“劲”的“”,本字应该为“”字。由于“”、“”二字读音相通,字形相似,且“”的形符“扌”能体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故而“”字取代了本应由“”字占据的位置,而在太极拳习练者以及太极拳论之中长期存在下去。

关键词:太极拳;;;考证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7-02

太极拳,又称长拳,又称十三势。因为整套拳法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故名长拳。又因太极拳的劲法分为、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种,故名十三势。其中的、捋、挤、按、采、、肘、靠被称为太极八法,、捋、挤、按称为四正劲,采、、肘、靠被称为四隅劲。而劲作为太极八法之首,为各家拳论以及众多的太极习练者所重。被称为“劲力之母,其它劲力只是劲的方向变化”①。

然而“”字的字形以及读音,却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这样。

“”,《说文》解释为:“所以覆矢也。从手朋声。《诗》曰:‘抑释忌。’”其意义为箭筒盖。《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记载:“抑释忌,抑鬯弓忌”意为“打开箭筒的盖子,将弓放入弓囊”。孔颖达《疏》曰:“诗云:亦释忌。与冰,字虽异,音义同。另外,这是一个形声字,声符为“朋”。说明造字之时,“”的读音应该和“朋”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然而《说文大徐本》中所注的《唐韵》的反切为“笔陵切”,《集韵》都作“非陵切”,翻译为现代读音应该为。这样看来,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读音上,“”字似乎都不是我们今天读作,意义为“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那个字。

那么太极拳中的那个“”,本来究竟应该是什么字呢?经查字书,笔者认为,太极拳中所说的“”的本字应该是“”字。

《说文》中说:“,弓强。从弓朋声。”义为:弓而强有力。《大徐本》所注的《唐韵》的反切和《广韵》的反切都是“父耕切”,《集韵》的反切是“蒲萌切”。“父”、“蒲”都是古并母(全浊)的反切上字,“萌”、“耕”都是耕韵(平声)的反切下字,根据反切拼读规则,与平声韵相拼的全浊声母清化为同部位的清声母,浊声母的平声声调变为阳平。“”的今天的读音正是。另外,考查“”字的意义,我们发现“”的本义“弓强”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太极拳的“劲”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引申关系。在太极拳的论著中所谓的“劲”被定义为“由于身肢放长产生一种弹性,犹如弓弦为弓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弹性一样,形成一种弹簧劲。”②在太极拳的理论系统中,还有一种“身备五弓”的说法,即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达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③的发力效果。所以,由“弓强”到“犹如弓弦为弓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的弹性”是一种很自然的引申。

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武术功法和招式名称在流传过程中有讹变的现象,如懒扎衣―揽雀尾、抱虎归山―抱虎推山―豹虎归山,但是这些都是音近讹误。“”和“”的读音在近代相差较大,而且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李两家都是有功名的文人出生,为何会将这两字弄混呢。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在当地方言中,这两字的读音可能相近

太极拳发源地,位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创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同乡,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先学陈式太极拳老架,又从河南温县赵堡陈清平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后得《太极拳论》,创武式太极拳。可以说,太极拳的理论,就是在温县和永年县两地创立的。查《中国语言地图册》,温县和永年县都是晋语区。而晋语区的一个重要的方言特征就是有系统的文白异读。根据侯精一(2002),在晋语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平声字,白读不送气,文读送气”④,而且“在蟹(止)、效、咸山、宕江、曾梗等摄,通常白读为单元音,文读为复元音”⑤。根据这两条规律,在温县,永年县等地,古代并母字“”的读音,文读应该为,而白读应该为,而“”的白读应该读为,这样两个字读音就十分相近,如果不熟悉二字,是有可能将二字相混的。

二、“”、“”在中古时可以同音

在《集韵》中,“”有“非陵切”、“披耕切”、“蒲萌切”、“披朋切”等四个反切,说明“”有多种读音。而“非陵切”又正是《集韵》中“”、“冰”等字的反切。说明在中古时期,“”、“”读音有相同之处。也许在方音流传的过程中,某些地方保留了不同的读音,从而造成了“”、“”两字相混。

三、“”、“”字形相近

“”、“”二字虽然意义不同。但是二字都是以“朋”为声旁的形声字。二者不仅在读音有相近相同之处,在字形上也极为相似。二字在字形上有近1/5的字形完全相同(声符“朋”),剩下的义符也比较相近。在辨认,传抄等过程中很容易将二字搞混。

四、“”的构型因素

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太极拳中所谓的“劲”,应该由“”的意义“弓强”引申而来。但是太极拳中的“劲”只承袭了“强”这个要素,而舍弃了“弓”这个要素。用“”字来表示“劲”则义符“弓”就显得没有着落。而“”字的义符为“扌”,而太极拳中的“劲”很大一部份是由上肢的运动体现出来⑥。这样以“朋”为声符,承袭了“”的意义“弓强”;而以“扌”为义符,正好表示太极拳“劲”的特点。

以上几点说明了“”、“”二字相混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再加上这两个字都是平时不常用的僻字,常人不大使用,出错后被纠正的几率又微乎其微。故而“”字就长期取代了“”的地位而在太极拳习练者的口中以及拳论中流传下去。

注释:

①冯志强.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32.

②沈家桢,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245.

③(清)李亦.王宗岳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M]. 郝和藏手抄本,1882(光绪八年).

④⑤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8;49.

⑥太极拳本来讲究周身劲,这里说“劲”很大一部份是由上肢的运动体现出来,是讲外形动作而非内劲。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汉)许慎.(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孙星衍副科宋本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清)李亦.王宗岳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M]. 郝和藏手抄本,1882(光绪八年).

[4](宋)丁度等. 集韵(古堂影宋钞本影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宋)陈彭年,邱雍等. 宋本广韵(巾箱本影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冯志强.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7]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沈家桢,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第2卷第3期Vol.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