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上师饮茶:学着宽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上师饮茶:学着宽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一篇,我们说了烧香拜佛。这一篇,我们来谈谈宽恕

最近,哈佛大学精神科专家爱德华・哈罗威尔的新作“敢于宽恕”一书很畅销,书中指出,宽恕的品格是需要后天培育的,因为人的本性趋于以牙还牙。他认为,那些怨恨成性的人,是需要医学帮助的,如接受心理和药物治疗等。

宽恕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何影响?在世界医学研究领域,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异军突起的新学科。

所谓“宽恕学”,就是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对人宽恕心态与自身健康的联系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此领域,去年有数千篇有价值的。目前研究的重中之重,是婚姻或恋情中的宽恕,因为这似乎是人类最不能宽恕的情感和行为。

目前,对“宽恕学”的研究刚刚揭开冰山一角。

其实,修行人知道,人的宽恕品格对自身健康有良好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一种推断,人类的“情感宽恕”是一种“接受和宽厚的本性”,使人类避免在一些是非恩怨上纠缠不休,而是向前看,对未来充满希望。宽恕应该融合于人格之中,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仅是对某事的回应。

从另一个角度看,宽恕可以大大缓解“不宽恕”状态对身心的压力,“不宽恕”往往交织着苦恼、愤怒、仇恨和恐惧,还有自卑和自弃,使人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和激素紊乱等,会引起心血管病和免疫功能减退,甚至伤害神经功能和记忆力。有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不宽恕”者体内的考的松激素增多,会损伤免疫功能而引起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所以,有一句话在西方流传很广,即“如果仇恨成为了你的生活方式,那你就选择了最糟糕的生活。”

那么,佛法上是怎样解释宽恕的呢?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告诉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只有大智若愚,才能做到对所受的伤害与不公淡然处之,才能时常处在内心的快乐中。而快乐,要先学习谅解别人,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我们知道,仇恨让人变得愤懑、丑陋、狭隘。放下仇恨才能心安理得、心胸坦荡,才能重获快乐。剔除心中的仇恨,既是宽恕别人,也是放过自己。心中放下了仇恨,也就没有了负面情绪的困扰;心中放下了仇恨,人才能变得平和、安详、轻松、自在、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放下了仇恨,人才能从内心深处散发出一种恬淡、从容、自信。

其实,在仇恨的岁月里,最痛苦的不是你憎恨的那个人,恰恰是你本身。在有限的生命里,你能拿出多少时间来仇恨?又分给了快乐多少时间?别让憎恨荒废了自己大好的时光。仇恨是一副重担,只有放下这重担,才会如婴儿般看待这个世界。

心中有恨,永远不如心中有爱的人明净快乐。而且,恨,就是一种执着的狭隘。当心一执著,就像针眼般狭小;当心一打开,天地可以无限的宽广。宽恕他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宽恕就像是一把无形的梯子,帮你爬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为了轻松地步入向前生活的轨道,我们要学会宽恕,做到宽容。

其实,人性中没有什么是无法释怀的。

诚然,宽恕一个人比去爱一个人更难,要付出更大的勇气。然而,我们应该了解,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要想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那是自找麻烦。当我们醒悟了,我们就学会了宽恕,不只宽恕了别人的过错,也相对净化了自己,让自己向着更宽广的清明自性回溯,而由此所展现的,将会是一个没有任何不安和痛苦的光明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