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到底是谁草船借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到底是谁草船借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提到他,我们便会想起《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更是极其生动。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满天大雾,把20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10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这故事可谓家喻晓,可是,真实的草船借箭并不是这样的。

《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说的是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带兵南下进攻东吴的濡须(安徽无为东南)时,孙曹两军隔长江相持了一个多月,也没分出个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孙权亲自坐着一条大船来到江面观察曹军的动向,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把船给弄翻了。曹军集中“火力”,没少用“子弹”。孙权没有借箭的意思,也没说是草船,只是察看敌情。孙权船的一侧中箭太多,有些倾斜,眼看就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两面挨打,其实只求个平衡。孙权起初没料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结果得以平安无事地回到营寨。

《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写的,自己人记自己的事,此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孙权没想借箭,但将船换一面受箭,说明孙仲谋比较聪明,也客观上得了不少箭。

到了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变成了另一个人。“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

这时,周瑜借箭只是得了便宜卖了乖,气一下曹操。说“约得数百万支箭”,这是小说家的夸张,一个人射出10支箭,就需要有10万人同时开弓,还得除去射到水里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到了《三国演义》,借箭主角成了诸葛亮,聪明全到了孔明一个人身上。《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说,周瑜要杀孔明,命他监造10万支箭,孔明立下军令状,利用大雾的机会,逼近曹营,用草船借箭,还跟鲁肃一边借箭一边喝着小酒唠闲嗑。故事生动、好看,但只是故事,并不是真实的。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 《三国志》。现在小学课本也有了《草船借箭》,于是“草船借箭”的主角便地地道道成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