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厦门市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厦门市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厦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该文在分析厦门市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厦门气候变化应对建议

当前,气候变化正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气象观测数据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厦门地区气候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厦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应对气候变化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应对并减缓气候变化对厦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当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1厦门市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1.1气温持续上升,极端高温事件频发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厦门地区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平均上升速度是每10年0.16℃,上升速度在1989之后加剧,达每10年0.56℃(见图1)。相对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冬季(12~2月)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更为显著,暖冬现象已经连续维持12年,在维持总体是暖冬的形势下,近几年季节内的气温变化幅度比较大,仍有强降温、低温阴雨过程等天气事件。

在年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的同时,近几年厦门岛年极端最高气温相继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2003年夏季出现高温大旱,年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8.5℃,与1979年并列第一位偏高年;2005年年极端最高气温达到了39.0℃;2007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9.2℃,又刷新了历史记录。这一极端高温现象除了大气本身的变化外,还和厦门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加速,城市下界面改变造成的热岛效应有关。城市下界面大面积水泥化使得厦门市区夏季最高气温要比周边郊区高2~3℃,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1.2 暴雨、干旱和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尽管过去半个多世纪厦门年降水总量只有轻微的增加趋势,但极端降水事件却明显增多。自1980年代以来,每年暴雨发生日数显著增加(见图2),厦门地区的局部洪涝现象增多,当暴雨发生时,道路积水,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交通和城市建设,给城市排水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伴随暴雨发生次数的增加,季节内长时间降水却偏少,降水时间分布非常不均匀,致使干旱气候灾害增多。如: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11日发生了秋冬春连旱,全市受灾面积18万亩;2003年自6月28日雨季结束至8月4日,厦门地区经历了37天的高温干旱,受灾人口达11.5万人,受灾面积达11.682千公顷;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厦门地区降水与往年相比偏少六成以上,已形成了较严重的干旱状态。干旱的发生并长期持续对厦门市农业、林业、水产养殖业、以及城市供水、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

台风一直是影响厦门的最重要天气,在全球变暖的大背

*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项目《厦门市灰霾天气特征及与大气环境质量关系的研究》(编号:3502Z20092020)资助。

景下,台风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产生相应的变化。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研究表明,由于海水温度升高,造成台风发生总数虽然变化不大,但是强台风(风速在14级)发生的频率在增加,从全球范围看,强台风出现的频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纪初的35%以上[1]。厦门地区的台风天气也出现了类似的变化规律,登陆和影响闽南地区的台风的频次、强度、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有了新的变化。如2004年第28号强热带风暴“南玛都”于12月3~4日影响厦门市,这是有记录以来影响厦门最晚的台风。2006年强台风“珍珠”是有记录以来正面袭击厦门最早的台风,也是对厦门影响较重的台风。这些变化给厦门市的抗台风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3 能见度转差趋势明显,霾污染天气发生频数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之前,厦门地区能见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但80年代后期开始,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急剧上升(见图3)。与厦门市能见度变差相对应的是厦门市霾天气的显著增加(见图4),特别是2000年以来,厦门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霾污染天气发生数急剧增长,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74天。霾天气的发生与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增加有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明显增多,大量极细微的干性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悬浮在空气中,使大气越发浑浊,能见度急剧恶化。霾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气象灾害,霾天气不仅严重影响视野能见度,同时对人体健康也造成很大威胁。

1.4 海平面上升加大沿海地区的洪涝威胁,减弱港口功能

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水膨胀、极地冰盖和陆源冰川冰帽等融化,是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据国家海洋局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2-3]:近30年来,中国沿海气温上升1.1℃,海表温上升0.9℃,海平面总体上升92毫米,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福建沿海的海平面近30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厦门地处亚热带和沿海海岸带,处于九龙江入海口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是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加剧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造成沿海湿地损失,沿海珍稀濒危生物生存压力增大,生态系统功能破坏,同时海平面上升也会造成城市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增加沿海地区的洪涝威胁,减弱厦门港口功能,严重影响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为更好地增强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保障厦门市的经济发展,加快厦门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把厦门市建设成为一个气候更加适宜、环境更加友好的生态文明城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

气候变化非单纯的气候问题,更非一般的环境问题,减缓气候变化必须从政策、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着手。气候变化已经深度触及厦门市的农业、水资源、能源交通、生态保护、公共卫生等诸多方面,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气候变化应对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厦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法律、经济、科技的综合措施,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制定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长期战略。加强各个领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特别是要加强农业生产、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厦门市水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和九龙江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气候变化适应,将气候变化相关科学信息纳入到这些行业的发展规划中,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可能不利影响。同时,加强气候变化立法工作,有效应对国际社会减排呼声,切实落实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决策和具体措施。

2.2 加强气候变化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

加强对厦门气候变化的监测,投入经费引进先进的观测仪器设备,建立较完善的气候观测系统, 提高气候系统监测能力,对影响气候变化的气象和大气成分因子进行监测,建立气候变化预警平台,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特别针对脆弱地区和脆弱部门,提高气象灾害综合应对能力,降低自然灾害威胁,化解灾害社会矛盾。加强气候系统观测和预警,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气候变化领域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能为外交谈判等提供有效服务。

加强有关气候变化对我市各部门、各行业的影响研究和评估,为各部门、各行业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气候和经济参考依据。气候变化对厦门农林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城市内涝和交通等领域都会产生影响,对这些影响的评估工作牵涉面广,不仅需要气候数据,还需要各种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只有多方面的协调和合作,才能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与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建议在厦门市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和协调小组的统筹领导下,设立厦门市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开展厦门市气候变化对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为减轻、减缓气候灾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2.3 制定厦门市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并付诸实施

气候可行性论证,是指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以及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的分析、评估活动。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下列规划和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1)城乡规划、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

(2)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3)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

(4)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项目。

中国气象局已于2008年12月了《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并自2009年1月1日起实行。厦门市应针对自身的地方特点,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从而为开展厦门市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办法对城市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进行气候环境评价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

2.4 区域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区域自身的行为,而是一个全球性、全国性的行为,需要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广东省在区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08年12月15~16日,由广东省气象局、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首次合办的“珠三角气候变化及气候预报工作坊”在香港天文台总部举行,此次工作会议吸引了超过120位来自大学、非政府组织、商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政府部门及政策局的人员参加,这些专家分别就珠三角地区的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趋势、气候预报和气候变化公众教育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反应非常热烈。

厦门作为海峡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在加强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和合作上具有先天优势。厦门的天气气候和台湾有许多相似性,厦门和台湾都共同面临着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问题。建议在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市台办的支持下,建立一个长期的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预报论坛,促进厦门和台湾相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两岸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2.5 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有好有坏,但目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见,经常会有一些关于气候变化的不良信息通过电影、报纸和网络等四处传播,引起社会恐慌,同时也有很多人对气候变化重视不够,不能积极投身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因此,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宣传,建立气候变化宣传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等途径,广泛传播气候变化知识,特别是在极端气候灾害与空气质量成因等方面做好舆论引导,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3结语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空气污染加剧、海平面上升等,给厦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现实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气候变化是气候和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制定具体配套措施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规范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使保护气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保障应对措施的落实,以务实的态度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 2007.

[2] 中国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2009.

[3] 张燕.气候变暖对福建沿海的影响及对策[J].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5(3):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