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领略词语的魅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中,引领学生品出词语的准确,悟出词语的深厚,读出词语的意境,在领略词语魅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走向深入,走向丰富,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词语教学,阅读教学,准确,深厚,意境
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领略词语的魅力,就能够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对阅读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画龙点睛的作用。
1.品出词语的准确
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的语言精巧、优美,用词准确,堪称经典。在教学中,通过品析,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运用的精准,对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和使用起到示范作用。例如:人教版语文第八册《乡下人家》中有一段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文中的“探”非常传神,拟人的手法将雨后春笋争先恐后地破土而出的可爱与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读,感受用词的精巧、准确。
师:如果我把这句话中的“探出头”改成“长出来”,好不好,试着读读,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用“探出头”比“长出来”好,“探出头”让我感觉到这些竹笋就像小孩一样,很可爱!
师:来,做做“探”的动作。(学生做动作)这是用拟人手法来写的。你体会得好。
生:我觉得这些竹笋好像在和人们捉迷藏,现在看,还没有,可一会儿就从土里钻出来了。而“长出来”就没有这种感觉。
生:这些竹笋特别有生命力,给人感觉生机勃勃。
(出示雨后春笋的画面)
师:此时,这些可爱的竹笋一个个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又好像和我们捉迷藏。看着它们,你想说点什么呀?
生:春笋充满了生机,我很喜欢它们。
生:让我想到了“春意盎然”。
师:大家真会读书,从“探”这个词我们读出了春笋的可爱顽皮,读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读出了作者的无限喜爱。让我们将这些理解和感受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去。
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探”这个词,理解其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在之后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课文中词语运用准确精妙的经典语句,如《荷花》一课:“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中的“抽”等。这样的品读、积累,强化了学生对词语使用准确的认识,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悟出词语的深厚
阅读文本,就是要透过语言文字,去感知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人文熏陶。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词语,领悟词语深刻的内涵,将词语“读”深,“读”广,才能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铺垫。如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花的勇气》一课中的句子:“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拔地而起”原本指的是山峰、建筑物等从地面上矗起,形容的是高大的物体。在课文中用来形容小花,不仅写出了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挺立的样子,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花高大的形象。低矮的小花却有高大的精神品质,敢于任冷风冷雨吹打,这样的勇气令作者肃然起敬,不敢小视!对“拔地而起”的深入解读,使学生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领略词语的魅力,从而深入到文本之中,切实体察作者的内心,理解文章的中心。
对人教版第六册《一次成功的试验》中“不假思索”一词的教学:
师:“不假思索”是什么意思?
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
师:请大家来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好吗?
你叫什么名字?同学捡到了你的本子,还给你,你会说什么?(学生回答)
为什么你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
生:平时同学们捡到我的东西,我就会说谢谢。
师:看来对于熟悉的答案,平时就是那样做的事情,我们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那么文中的女孩为什么能够不假思索地回答教育家的问题呢?
生:因为女孩平时就先人后己,所以她才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师:“不假思索”让我们看到了女孩先人后己的举动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平时养成的习惯。正是女孩具有这样珍贵的品质,所以在危险来临的危急关头,她才能做到先人后己;才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真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啊!
对“不假思索”的字面意思的理解,学生掌握得较容易。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发掘出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品质,从简单中看出深刻。
3.读出词语的意境
想象画面的能力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训练的一项能力。借助词语这个意象,进行再造想象,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进入到词语所蕴含的意境之中,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再通过朗读,表现出词语的画面、意境,这样的想象――朗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表达的思维过程。
师:(出示词语)这些都是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优美的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组一组读。
(学生读词串,引导学生想象月夜的画面,不时范读,读出感觉。)
师: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生:我看到了:静静的月夜中,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指――
师:“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太好了,那么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无暇的美玉一样。真美,大家把它读出来。(生齐读)
师:很好,把这八个词和两幅画读到心里去了。再读。
师: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段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问另一生)
生:一幅美丽的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
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词语变成了画面,变成了诗,对词语意境的把握不仅解决了词义的理解,更让这些词语变得鲜活,赋予生命。
总之,抓词语教学,就是抓阅读教学的细节。引导学生领略词语的魅力,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从而走向深入,走向丰富。
参考文献
[1] 赵黎英.《词语教学,为阅读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2] 管建刚.《抓几个词就够了》.
[3] 李怀源.《词语教学的魅力》.
[4] 俞敏.《把握词语教学的“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