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鼓励教育应有“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鼓励教育应有“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尊重、鼓励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自信,获得动力。但对待学生需要鼓励,也需要惩罚,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鼓励教育的“度”。

关键词:鼓励;严厉;爱心;微笑。

“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未来的××家!”“你真了不起,老师奖励你一个……”走进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种以鼓励性的语言赏识学生的教育形式在上演着。这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尊重、鼓励学生的具体体现。这种做法固然没有错,但一味的鼓励而没有限度,久而久之,学生稚嫩的心灵势必会经不起一点挫折,待走出校门,面对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其后果自然是不堪重负。所以,我认为,对待学生需要鼓励,也需要惩罚,教育工作者应把握好鼓励教育的“度”。

诚然,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希望得到外界对他们的认可,使他们在真诚的鼓励、赞美声中可以及时获得百倍的动力,变得更加努力,这才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正面强化教育作用。学生丧失自信,往往是由于外界的不合理评价,有的来自老师,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生周围的人,这些评价常常是武断的,草率的和消极的。使学生逐渐变成自暴自弃。真正的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开启人的心智,提升人、发展人,化腐朽为神奇。学生的进步需要老师欣赏、鼓励,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幸福喜悦的滋味。让学生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老师的拳拳之心。学生被当成与老师平等地位的人来看待时,他们才会成为老师的朋友,对待朋友的基本态度是平等和彼此尊重,尤其是不能动辄粗暴训斥,就像我们对待同事、朋友一样。

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其影响是深远的。美国一位普通教师海伦姆拉斯拉在当班主任时,曾发动学生相互找优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察并综合同学们的意见,给每位学生写了一份热情洋溢的、以鼓励为基调的评语。实践证明,海伦用心写的评语感动了学生,并在他们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发挥着巨大而又恒久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教育艺术的魅力在于:用鼓励性的语言,用充满期待的眼神,从内心深处坚信每一位学生一定能行的信心,眼含热泪地欣赏,就会产生驱使积极行为的内动力。学习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爆发、释放。惊喜和奇迹就会在这样的催唤中孕育诞生。

但是,教育实践使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事实:有的小学、初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受到老师的特别器重,鼓励、赞扬不绝于耳,是学校、老师的宠儿,他们在同学中鹤立鸡群,在学校、老师的眼中十全十美。可一旦升入重点中学后,在众多的佼佼者面前,再也不能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从而丧失了信心。甚至有的重点中学的尖子生,进入大学之后,仍出现类似现象。我们也经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老师对后进生反反复复、苦口婆心的教育,就是不见效果;而有的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既有慈母般的鼓励,也有严父般的训导,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那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对他们的成绩除了适当的表扬、鼓励之外,出现问题时我们应当如何做呢?个人认为:

一、促膝谈心,发现改进因素

出现问题的学生,有的是偶尔为之,有的是屡教屡犯,他们一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与好学生在一起,会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他们也具有极强的自尊心,弄不好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的情绪。应把他们个别找来,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与之在思想上达到共鸣。他们也会敞露心扉,把那些不愿与别人讲的话而坦诚公开。老师就可因势利导,挖掘其积极因素,发挥其所长,使他们步入“正轨”。我二十几年的从教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一次个别的促膝谈心,比十次公开训话管用得多。

二、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好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日昌认为:我们要让学生守住道德底线,坚决不做坏人,努力做个好人。我们要立足于培养好人而不是圣人。有的教师,在教育的观念上出现了偏差。学生有缺点,甚至瑕疵,就大惊小怪,恨不得全班同学个个尽善尽美,目标高,任务重,怎能不使师生身心憔悴。有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下子就导致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落后而形成的,并且是顽固难攻的。所以对他们的改进转化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对他们的转化切忌“急于求成”,要在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使他们养成好习惯。

三、适时严厉,实施一点惩罚

前面所述,老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体现了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老师的谈话几乎象绵绵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老师的言行举止都是那么和蔼可亲。长此以往,也容易在某些学生心里形成该老师“不凶”、好欺负的印象,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适当的时候表示拒绝,为自己增加筹码,达到教育目的的可能性会更大。所以对待那些思想比较顽固和霸道的学生,老师不妨收缩一点笑脸,实施一点惩罚,义正词严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如说:“你再这样下去,我们只好通知你家长了……”,或是“我对你已爱莫能助,去校长室吧……”,再或是借助派出所、少管所等社会力量“吓唬”他一下,灭其嚣张气焰,使其内心产生一点恐惧感,从而增强正义一方的力量,削弱他的邪气,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做错了事,就应该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平衡,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