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阐述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分析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特点及职业倦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科学预防职业倦怠,促进高校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非事业编制人员;职业倦怠;旅游教师

高校教职工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国家财政拔款支付工资的有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二是由高校组织采用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聘用的工作人员,即非事业编制人员,他们不属于国家干部,没有财政拔款。高校直接以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与此类人员形成雇佣关系,自筹资金支付工资,不占用学校事业编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人员的组成结构也日益多元化。为了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转,现在高校开始使用相当数量的非事业编制人员。到如今,非事业编制人员已经融入了我国高校的各个部门,他们对高校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校的非事业编制人员的职业倦怠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领域。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成为就业的热门单位,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进入了高校非事业编制人员的行列,在高校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校还未将非事业编制老师的职业倦怠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因此,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旅游教师职业倦怠文献综述

(一) 职业倦怠的界定

追溯职业倦怠的源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格林尼。他在《一个枯竭的案例》一书中,首次提出职业倦怠是用以描述个人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歪曲的关系。直到美国临床精神分析家弗鲁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5)和社会心理学家马诗勒(Maslach,1976)正式使用了倦怠这一术语后,这一现象才逐渐被学术界关注。

1975年,弗鲁登伯格将职业倦怠这一概念应用于教师等助人行业,该行业工作者因长期面对个人能量和资源的严重稀缺,导致其心智、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极易产生身心枯竭的状态。这标志着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第一次被运用至心理健康这一专业领域。巴利A.法伯(Farber,1991) 则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一种与工作相关的综合症,症结在于从业者所感受到的自身工作付出与收益的严重失衡。随着该概念在相关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入,尽管各领域学者对职业倦怠的各不相同,但可以归纳出共同之处:职业倦怠乃是个体在不能缓解工作压力下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状态。

综合目前的有关研究文献,国内有学者将职业倦怠下了一个定义,在以助人为目的的行业中,由于个体不能够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者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产生的身心疲惫的情况。(沈翰,2005)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这次研讨会使得职业倦怠逐渐作为一个专业名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受日益残酷的社会竞争所影响,“教师不能通过个体积极的行动来减少痛苦导致自身在工作中身心疲惫、情感枯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教师作为特殊助人行业的一种,其所长期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为其创造了一个压力情境。在这个情境中,教师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性格截然不同的学生以及越来越复杂的教学任务。从中不难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源于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有效面对和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而生成的偏激心理反应,是教师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工作动力,对工作中的种种产生疏离感和冷漠感。因此,教师若不能有效舒缓,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Maslach和Jackson于1981年成功编制了专业的量表用以测量职业倦怠状况,通过分析量表中的探索性因素,二人发现,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定义职业倦怠,分别为情绪衰竭、人情味缺乏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伴随研究的逐步深入,Maslach等人多次对这个理论模型做了更进一步的修正,使其不仅可以应用在特殊的助人专业,在其他行业中也同样可以应用。 例如,Maslach和Schaufeli等人研发的MBI-GS这个量表,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在其它的行业中。同时,基础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分别演变为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Densten则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职业倦怠模型,包括心理紧张、躯体紧张、自我评价的无效能感、他人评价的无效能感和疏离感这五种因素。

到现在为止,国内的专家及学者仍不能给职业怠倦这个专有名词下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义,所以Maslach及其同事的操作性三维度定义被众多学者广泛引用和接受,职业倦怠是指个人不能顺利解决工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而表现出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人长时间承受巨大压力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枯竭状态,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降低。

(三)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旅游教师职业倦怠”是专指一线旅游教师因长时间不能顺利应对旅游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而出现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衰竭,使教师个体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旅游教师长期在低育人成就以及高社会期望与低物质回报、付出与认可长期失衡中慢慢形成的。

二、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的现状

通过访谈高校旅游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他们自身存在独特性,高校在管理人力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到旅游非编制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区别对待。笔者认为,高校非编制旅游教师在职业倦怠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的管理

高校旅游非编制旅游教师在进入岗位时,大多为硕士研究生毕业,年轻的旅游非编制教师珍惜自身优越的教育条件,希望通过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另外他们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生涯也需要提升,从而他们更需要组织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做出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预防职业倦怠。

(二)弱职业倦怠管理

受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的影响,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进入高校后一直处于学校的边缘位置,基本远离权力和权利的核心,很少有进修的机会,伴随着职务的晋升和向管理层流动的机会就更渺茫。相对于事业编制人员,他们更需要科学的预防职业倦怠,因为称为弱职业倦怠管理。

(三)职业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职业活动的特殊性,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其他高校人员,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效果有很大的“伸缩性”无法用具体数值衡量劳动成果,因此职业激励机制的建立标准就很难衡量,各大高校的激励机制需不断完善。

三、非编制旅游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

受目前高校环境、国家政策、经济等影响,非事业编制教师暂时无法“编外”的帽子。尽管他们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却无法享受与事业编制人员相同的薪酬、培养机会、晋升机会等等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影响了其工作的效率。而高校对非事业编制教师的聘用机制和激励考核制度都还不够完善,缺乏有力的激励政策,因此,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始终游离于高校事业编制体制外,缺乏主人翁意识,思想上也不稳定,缺乏一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工作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目的,特别是对物质的需求

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在晋升、加薪、培训等方面的机会十分有限,在职业活动中,常常是高投入与低收入。他们面临结婚、房贷、车贷、赡养父母等等现实的生活压力,对物质的需求就显得更加强烈,因此在工作中往往也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

而且,为了保证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服务事业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环境的安定。

(三)整体学历较高,服务态度亟待提高

现在高校非事业编制旅游教师普遍学历较高、进入职业中容易造成手高眼低,态度决定一切,在实际日常服务工作中,他们需要直接面对学生和其他教职工,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旅游教师的形象。因此他们的服务态度亟待提高。

四、非编制旅游教师预防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关注非编制旅游教师职业倦怠状况,预防为主,积极应对

职业倦怠感在非编制旅游教师中普遍存在,虽然倦怠程度还不是很严重,但其产生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管理者需要对其进行密切关注,以预防为主,积极应对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干预。Maslash 和与Leiter(2008)提出的倦怠――投入连续体中,开始关注职业倦怠各维度的积极对立面,即情绪耗竭――能量,玩世不恭――投入,成就感低落――效能感,并将这一三维度的积极对立面,称之为工作投入。投入可以理解是一种精力充沛的情形,个体为了增强自己的职业效能而参与的一些能够实现个人抱负的活动。除了一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参与度,关于投入的多维概念提供了一个更为复杂和透彻的视角在人们的工作关系方面,倦怠――投入连续体的实践意义在于投入代表一些倦怠的干预措施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引导人们去考虑工作场所中的什么因素可能增强教师的能量、精力和弹性,以促进他们全心投入到工作任务中,并确保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效能感与成就感。

(二)以人为本,构建组织和谐文化与融洽氛围

重培养非职业编制旅游教师是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精髓,是整个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体现着管理的特色及效率。积极良好的非编制旅游教师培训有利于教师与组织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行为和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使参加培训的老师融入到其中。

(三)注重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

教师选择旅游院校的关键原因是旅游院校的发展前景,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为他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努力发掘他们的潜力,是他们成为你旅游院校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 金忠明,林炊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陶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2

[3]易宁.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地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学位论文,2012

[4]王春英.高校使用非在编用工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的对策思考[J].管理学家,2011,(1).

[5]陈静源.高校非事业编制职工劳动关系若干问题探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作者简介:许若晨(1989-),女, 山西晋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 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旅游管理(课程与教学论)。